10萬億元人民幣,這無論如何都是個大數字。即使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也意味著國家財政支出跨過了捉襟見肘、內外吃緊的關口。錢多了,怎么花?這是一個大問題。
在和平年代,國家財政支出的最大頭,應該放在教育投入上。這是一個國家政府盡到本職的最重要標志,也是現代國家財政得以成立的支點之一。“再窮不能窮教育”,在當下的國家財政背景下,其實已經是一句過時的口號,因為即使以8萬億元、甚或以6萬億元人民幣的財政規模看,中國早就告別了“窮財政”的年代。財政不窮,教育窮,這當然不是財政“盤子”大小的事,而是如何“切蛋糕”的事。
上個世紀的1994年,根據《世界銀行發展報告》,中國教育投入在國家預算中的比例降到了2%以下,在世界151個有統計數據的國家中,名列第149位。其實,恰在此前一年的1993年,中國就制定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其中明確提出要“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在本世紀末達到4%”。當然,4%的目標不僅在上個世紀末沒有實現,就是在距離目標提出已近20年后的今天也仍然沒有實現。這其中的問題,當然不是財政窮富的問題,而完全是“切蛋糕”的問題。因為就在這近20年的時間內,中國財政收入的規模從1萬多億元人民幣增加到了8萬億元人民幣。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如果換算成在純財政收入中的比例,數值將更高。在許多國家,甚至在一些其發展程度遠落后于中國的發展中國家,這一數字都在國家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在現代國家中,教育、醫療是國家財政預算中的最大民生支出項目。有論者稱現在中國國家財政收入已經有三分之二用于民生項目上。可是,如果教育投入沒達標,醫療保障程度低且覆蓋面不完全,上述所謂“三分之二說”就很難自圓其說。
據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的調查,根據已有數據,2008年,中國人均教育經費為160美元,不到此前兩年2006年的世界人均教育經費400美元的一半,也不到經濟合作組織國家人均1800美元的十分之一。但是,中國人均GDP與世界平均水平和經合國家平均水平的落差,遠沒有人均教育經費落差這樣大。所以,10萬億的國家財政收入,完全有條件多留一些給教育。否則,“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口號,真的可以改成“再富也要窮教育”了。
教育投入不足,或者在預算的賬目上標明投入了,但實際上“口惠而實不至”,到花錢的時候,資金落實不了,投入到不了位,這些現象,都是教育投入難以“達標”的“梗阻”之處。而教育投入的不足,也是“國富民不富”、國內消費市場難以擴大的重要原因。因此,財政收入10萬億,多留一點給教育,便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按照政府計劃,明年,2012年,中國將完成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達到4%的目標。在10萬億元人民幣財政規模的條件下,實現這個目標的時間的確不應再拖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