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財政部公布了上半年全國財政收支的基本情況。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56875.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526.03億元,增速高達31.2%,已完成全年目標的63.4%。
從財政收入的增速看,31.2%的增速是GDP上半年增速9.6%的3倍,也遠遠高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的增速(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
對于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增幅較高的主要原因,財政部給出了四個解釋,包括經濟增長的帶動、價格上漲帶動以現價計算的相關稅收增長、特殊增收因素、政策性增收因素等。而這四種理由除了個別稅收會出現“前高后低”的表現之外,在經濟不出現大波動的情況下,下半年仍然會帶動財政收入出現快速增長的勢頭。
也就是說,即使考慮到下半年個人所得稅減稅的影響,財政收入全年超過十萬億,應該沒有太大懸念。
在民生建設任務加重,養老、醫療、保障性住房等很多領域的財政支出日益擴大的情況下,保持財政收入的一定增速,無疑有利于彌補多年來在民生領域的欠賬。但是,在今年宏觀調控的力度不減,很多企業經營狀況并未出現明顯好轉,不少中小企業囿于融資的困境而生存困難的情況下,這種財政收入的非常規增長,恐怕不利于企業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上半年財政收入的構成看,除了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等之外,企業所得稅高達11175.36億元,同比增長38.3%,增幅在所有稅收中排名靠前,而個人所得稅3554.78億元,同比增長也高達35.4%。這就意味著,在上半年國民財富大蛋糕的分配中,財政收入的增速遠遠高于企業和個人,進一步惡化了“國”與“民”的收入分配格局。
“十二五”規劃中關于未來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方向有兩個:一是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提高勞動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就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而言,前提是政府從國民財富的大蛋糕中少拿、慢拿,如果財政收入的增速一直遠遠高于居民收入,容易抑制經濟增長的動力,抑制居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最終不利于經濟健康的全局。
去年年底,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就指出,要在“十二五”期間繼續堅持結構性減稅。財政部在2010年年度會議的公報也表示,繼續實行結構性減稅是2011年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這個方向無疑是正確的,因為目前中國稅收的基本狀況是總體稅負過重,以廣義的宏觀稅負口徑計算,中國當屬全球宏觀稅負最重的國家之一。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控制總體稅負的規模,加大減稅的力度。惟有讓財政收入增速慢下來,才能給企業和居民創造輕徭薄賦的創富環境,宏觀經濟的長期健康穩定才有合理的財政正義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