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北京人從此有了自己的“精神名片”。
歷時18個月的醞釀之后,昨日上午,290余萬北京市民參與的北京精神表述語投票結果公布:“愛國、創新、包容、厚德”以占總票數59.97%的比例勝出。
290余萬張投票,昭示“北京精神”誕生于民間。眾多北京人的熱情參與,見證著這八個字的“北京精神”,不是從無到有的賦予,而是從無形到有形的提煉,它來自于民間,發掘于北京人自己的靈魂深處。
正因如此,“北京精神”具備很強的普適性,不特指某一個時代,也不獨屬某一些人群。 比如,以“愛國”為核心的北京精神,歷史上,有五四運動、七七事變、開國大典這樣重大的歷史時刻;在今天,從奧運時期的數十萬志愿者,到國慶節時家家戶戶門口的國旗飄揚,北京精神也在大街、胡同的尋常生活里流淌。
正如一位市人大代表所說,“‘北京精神’是客觀存在的,不管總結不總結,都流淌在市民的血液中。”而現在“北京精神”的正式發布,既是所有北京人的一次集體內省,更是一種鞭策——“北京精神”,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除了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和這些詞匯相對應,人們都能想起很多普通北京人的臉龐。
被譽為中國新經濟“發動機”的中關村里,屢屢上演的科技突破和企業發展奇跡,不就是“創新”嗎?近年來在京工作生活的外國人逐漸增多,五湖四海、膚色各異的人在北京生活的怡然自得,不就是“包容”嗎?從各項重大活動到日常生活,眾多志愿者已成從不缺席的風景,不就是“厚德”嗎?
的確,每個北京人都在詮釋著“北京精神”,也只有每個人都去踐行,這樣的“北京精神”才能更有生命力。
“北京精神”,既可以體現在出租車司機的一次載客服務,也可以體現在文博機構的一場文化展覽;既可以體現在科研工作者的一次理論創新,也可以體現在一線工人的工作改進;既可以體現在普通市民給外來打工者的一次指路,也可以體現在去歌劇院觀賞一場異域表演;既可以體現在老師課堂上的言傳身教,也可以體現在醫生節假日堅持上崗的一次手術……
一座城市是由千萬個體組成,每個人的精氣神兒,都在不同程度影響著城市的氣質,決定著城市的發展潛力,而要讓個體織成更好、更牢固的“網絡”,不能僅靠政府部門的組織,還要依賴社會共同的、內生的信仰。
現在,北京人自己總結出了“北京精神”,這是過去行動的概括,也是未來行動的指引。只要每個人都“精神”起來,終能匯聚成建設新北京的一種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