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大連PX此番總算是涉險過關,然而遍數各地密集布局的煉油和化工項目,其規模和產值大多直指世界級,與之相“呼應”的是,這些項目的危險系數和事故頻率也“堪稱”世界級。被石化隱患包圍的城市越來越多,大連、天津、上海、南京、茂名、惠州等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更是處在這一包圍圈的最前沿。也許“梅花”在大連慈悲地饒恕了我們,但誰又能保證,下一次我們能從“梨花”那里得到同樣的寬恕?
不需一一羅列,“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故事——準確地說是“事故”,便足夠給我們以警示。
2005年11月13日,中石油吉林石化分公司發生爆炸,造成8人死亡,60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6908萬元,并導致松花江嚴重水污染,下游城市哈爾濱等因此停水多日。事件還引起了與俄羅斯間一定程度上的界河污染外交事件,真可謂把“家丑”揚到了國外。
2010年7月28日,江蘇南京原南京塑料四廠舊址丙烯管道泄漏爆燃,造成至少13人死亡、120人受傷。中石化雖不是直接涉事方,但該管道內的丙烯正來自于屬下的金陵石化公司。這是近年來發生在我國城市居住區內最嚴重的危化品事故之一。
2011年7月11日,中海油惠州煉油分公司重整生成油塔底泵機械密封泄漏著火,火勢一度達到8層樓高,經至少80輛消防車超過13小時的奮戰才被撲滅。
高頻率的事故背后,是三桶油高密度的產業布局。
在大連,中石油大連石化、大連西太平洋石化的規模均超千萬噸。
在天津,中石油1300萬噸煉油項目已經奠基,中石化的規模也達到了1250萬噸。
在上海,上海石化規模超過1400萬噸,上海高橋分公司則是1130萬噸。
在南京,溫婉的六朝古都也成了重化工的密集之地:金陵石化1300萬噸,揚子石化900萬噸,南京化學工業公司的規模也是緊跟其后。
在惠州,中海油惠煉的年加工能力是1200萬噸,而根據惠州大亞灣石化工業區的規劃,至“十二五”末,該區的整體煉油能力將達到4000萬噸,實現其世界級特大型石化基地的目標。
在連云港,一個巨無霸型的更大煉油項目已經簽約,中石化連云港項目產能將超過3200萬噸,一舉跨越了鎮海煉化保持數年的2300萬噸的中國紀錄。
這些“大手筆”的驅動力,不僅僅是石油巨頭逐利的擴張欲望,更有著地方政府的GDP沖動。“投資近百億建一個PX化工項目,在地方政府眼中,增加稅收只是一個方面,更多的還在于拉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中石化新聞發言人黃文生的話即為明證。
我們并不盲目反對石化項目的上馬,畢竟國家有需要,市場有需求,但前提是這些項目是安全的,不能破壞環境,更不可危害人身。然而在監督缺失的決策程序下,腰纏資本的各類企業與手握公權的地方政府,必然不會自覺地為維護環境和社會效益,而犧牲其通過潛規則(不經環評,先建后批)就可獲得的、充滿誘惑力的豐厚利潤與GDP前途。于是乎,當一個由臺風推出前臺的大連PX項目被喊打驅逐之時,遍及各大城市的更多隱患卻早已在公眾的毫不知情下落地生根,中毒、火災、爆炸等事故也在悄然滋生。我們真不敢保證,下一個出事的地方不會是您所在的城市:大連,南京,抑或是惠州?
如此罔顧生命的行徑何以可大行其道?在這里,我們所竭力倡導的科學發展觀,可以被認為沒有得到相關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深入認同與堅決落實。而要解決這個問題,讓石化不再圍城,讓安全不存隱患,除去加強宣貫、嚴格環評外,更有效的制度性措施則是:保障知情權,舉行聽證會。道理很簡單,事關公眾生命安全的問題,當然應由公眾自己來決定。
《中國能源報》 (2011-08-22 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