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防城港接受臺風考驗
時間:2011-07-14 09:52:20
來源:人民日報
8月25日下午到深夜,代號為“科羅旺”的今年第12號強臺風,以倒海翻江、摧枯拉朽之勢,連續三次橫掃我國華南沿海地區。地處最西端也最年輕的濱海城市廣西防城港市,正面遭遇強臺風。臺風最大風速達每秒37米,(每秒風速達35米即為12級風力),且前后持續時間達5個小時以上。據氣象資料記載,這是此間20年間遭遇的最大的一次臺風!
記者恰好幾乎與臺風同時到達這座港城。觸目所見,市區內許多大樹被連根拔起,全城停水停電,許多單位和居民的鋁合金玻璃門窗被狂風摧毀;市區通往東興口岸公路兩旁的100多根水泥電桿齊斬斬攔腰折斷,大片灘涂養殖被狂濤吞沒,防城大塘江堤出現多處垮塌,原先綠海般的甘蔗大面積倒伏……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這次罕見的強臺風,留給防城港市這座新港城的卻是同樣罕見的兩個“零記錄”:無一例人員死亡報告,無一件治安案件發生。抗災之時,城鄉奮起;災后次日,復如平常。
我們由此感到,頗為奇特的兩個“零記錄”的背后,有著值得深究的深刻內涵:這場驟然而至的強臺風,實質上是對一座城市實施“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物質、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建設的全面考驗。
關鍵時刻看干部 以民為本暖民心
防城港市的廣大干部,從市級四大班子成員,到區縣、鄉鎮和村委會,乃至各部門的領導者,面對事關群眾和城市安危的強臺風,都能在這場搏斗中各司其職, 在關鍵時刻實踐著“執政為民”的宗旨。
——市委書記朱軍,越野車,高筒靴,防雨衣,手電筒,不停的手機傳接;從防汛抗災指揮部到防災搶險最重要的港區碼頭,從剛剛撤離的民工轉移處到20多公里外危急的防城江搶險堤段……一夜迎風搏雨穿行巡視,一夜現場檢查運籌決策,一夜心系安危未能眠!
——市長尹建國,坐鎮人口密集的防城區,點面兼顧,察災情,聽匯報,抓協調;政協主席黃榮明,一頭扎進企沙漁港指揮搶險;副市長汪春偉死守送變電站點;副市長葉上輝在邊城東興頂風上堤查險情;其他市領導也奔赴各自崗位……
——此時的廣大區縣鎮鄉干部,均迅速到崗,迎險而上戰臺風。在企沙鎮,臺風到來的當天下午,聽到沙天灣海堤有10多處崩裂塌方,將危及800畝蝦塘和300多群眾時,一位女副區長率鎮長等共8名干部火速趕赴現場,強風暴雨中8人手挽著手走向大堤,指揮養殖場群眾撤離險境。待8人回撤時,卻陷于被狂風刮倒的無數大樹前后困堵而無法行車并隨時有被倒樹壓軋的險境。他們奮力伐木清道,與公路另一頭接應人員共同奮戰5個多小時,直到深夜才得以脫險。之后,他們不顧衣衫濕透全身癱軟,又繼續深入到其他險危之處。
——許多普通干部,也有感人表現。當晚,企沙鎮廣播電視站站長黃廣尚為檢修線路一直在忙碌,深夜,手機響了,得知只身在家的妻子已臨產出血,他才急急趕回,待把妻子送進醫院,他又連夜返回抗擊臺風的崗位。
船民鐘福,這輩子都不會忘記這一經歷了:25日下午5時到次日凌晨,鐘福因泊船埋頭修理發動機而未及進入避風港。鎮干部和漁港監督發現這個險情,因風急浪大無法施救,便一邊緊密監控“目標”,一邊用手機與“目標”通話,不斷對其鼓勵和安慰,堅定其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整整6個小時,一方鼓勵著,一方堅持著;終于,浪小了,潮退了,鐘福被救,安然上岸!由此維持了一個珍貴的風災死亡“零記錄”。
人們災中也無法忘懷子弟兵。當位于山頂上的市電視臺被強臺風將四周玻璃幕墻摧毀、玻璃殘片滿天飛時,是武警消防官兵挺身而出,保護設備和儀器;當企沙蝦塘海堤和大塘江堤出現多處垮塌險情時,是武警支隊和當地駐軍帶領群眾奮起搶險……
災后,市委書記朱軍感嘆:在最危急的時候,不管找哪一個責任人,全都堅守在第一線;很多老港城人則注意到另一個變化:過去抗臺風較多注重于抗災保財產,現在首先全力確保的是群眾的生命安全。“科羅旺”臺風肆虐之際,防城港市的廣大干部關鍵時刻所想所為,都體現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
科技進步降損失 經濟發展增實力
防城港市這次大災之中能創造兩個“零記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力量。現代通訊設備有助于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市委秘書長戴毅和市府秘書長李培都深有感觸地談到,“災中最顯手機靈”。全市12萬多個手機,這次最大限度地發揮和顯示了不可代替的聯絡作用。
“科羅旺”橫掃防城港時,停泊在沿海的各種船只達4000多艘,有當地的、外地的、國外的,能做到無一艘沉、撞、損、失,船上無一人死、傷和失蹤,都得益于充分發揮現代通信工具的作用。
記者了解到,所有船只都裝有衛星定位導航裝置,船主都有手機和對講機,隨時可便捷聯絡,加上嚴密的組織動員工作,臺風到來之前,漁船已歸港,大船泊錨地。
在白龍珍珠港,一個養殖姑娘的被救,也得益于手機通訊。臺風咆哮之時,一女性身陷養殖伐棚屋,當地駐軍接到手機報告,立即組織營救。脫離險境的姑娘,無限感激子弟兵,也難忘現代通訊工具的獨特功用。
這次抗擊災害的勝利,也再次驗證了“發展才是硬道理”。這些年,防城港市憑借改革開放而加快發展,城鄉從基礎設施到人民群眾的居住狀況都有極大提高,抵御災害的能力因而大為增強。
在港城西面14000多名京族同胞聚居的京族三島,過去以窮著稱,每遇臺風,茅房泥舍會大量倒塌,很多漁民賴以生存的小漁排會被毀壞。可是,這次用島上老人的話說“從未見過這么大”的強臺風,長時間席卷京島,卻沒有一戶房屋受損。記者看到,靠改革開放富裕起來的今日京島農家,戶戶都建起了堅固美觀的小洋樓,漁船質量和設施也今非昔比,瘋狂的“科羅旺”在京島難逞其威了。
東興市委書記于開林和市長李桂東還告訴記者,市里三年前投巨資修建的兩處海堤,在這次抗擊強臺風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市民都很清楚:如還是以前的病堤危堤,后果將不堪設想!
曾因臺風發生過事故、現擁有30臺大型塔吊和1000 多臺套設備的防城港務局,是全市防災重點,這次沒有一臺設備因災受創;總量達160萬噸、分別堆積在上百個堆篷中的海內外業主貨物,也毫發無損。臺風過后的次日中午,整個港口便又一切運行如常。
記者向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副市長兼港務局長葉時湘探問其秘,對方答得簡單而輕松:“一靠改革,二靠發展。”他解析說,強管理能出抗災力,目前港口實行嚴格的責權利制度,平常沒有臺風,也當作有臺風來要求,全港所有塔吊等設備,可在2個小時內全部進入 “防臺防汛”一級狀態!
災后引發深思考 多方提升抗災力
僅僅在強臺風過后的第二天下午,受災港城便著手進行初步的總結反思。市委書記朱軍說,盡管這次抗擊強臺風取得“雙零記錄”,社會經濟損失也減少到最低限度,但畢竟這次強臺風也造成不小損失,仔細反思檢視,發現有不少地方應予改進,才能進一步提高城市抗災能力,進而確保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
比如,應考慮改變水電線路布局和布線,以保證在強臺風襲擊時也能照常供水供電;應改變房屋結構和裝修使之更有抗災力;還有,必須考慮如何選擇既美觀、又有亞熱帶特色并能抗擊臺風的街道樹種,如何設計出更切實可行的不同抗臺風預案……
一個新共識也在此間形成:以積極的思維,把強臺風災害視為對城市建設和干部作風的綜合考試,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進一步提升包括有效抵御強臺風在內的城鄉抗災力——而這,也是新形勢下對領導者“預測力、決策力和執政力”的檢驗!
“千重要萬重要,加快發展最重要;發展才有生命力,發展才有回天力!”此間廣大干群的這一認同,已成為這座城市今后加快發展新合力。由此看出,差1個多月就達10周歲的防城港市,在接受一場強臺風的洗禮和檢驗之后,更加深沉,更加成熟,也大大增強凝聚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