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城鎮體系規劃設置的最高層級,最早在2005年由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現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依據《城市規劃法》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時提出的。
2007年,由原建設部上報國務院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中指出:國家中心城市是全國城鎮體系的核心城市,在中國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在推動國際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門戶作用。國家中心城市應當具有全國范圍的中心性和一定區域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定義,國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在資源環境承載條件和經濟發展基礎較好的地區規劃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領全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對外開放區域布局的重要舉措。國家中心城市是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層級之上出現的新的“塔尖”,集中了中國和中國城市在空間、人口、資源和政策上的主要優勢。
發展歷程
國家中心城市的正式提出,最早是在2005年。當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中規院)受建設部(現住建部)委托,在編制《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10年)》過程中,首次使用了這個概念。
中規院為什么要提出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概念?時任中規院院長的李曉江曾解釋說,他們在研究中發現,國家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城市的競爭,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有非常發達的中心城市,這些中心城市的作用往往超出了區域和國土。比如紐約、倫敦、巴黎,它們在國際金融、貿易等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全球都有重要的影響力。中國是不是也要建設一批在國家和區域擁有強大的輻射帶動能力的中心城市,能代表國家參與到國際競爭中去,由此提出了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
中規院認為,應該在城鎮體系的最高位置設立國家中心城市,讓它們在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中心和樞紐作用,并在規劃中把北京、上海、天津、廣州4個大城市確定為首批國家中心城市。這個規劃2007年雖然由建設部上報給了國務院,但一直沒有得到批復。
2010年,住建部根據城市發展的新形勢,又編制了新一輪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0—2020)》。規劃中,中規院又在國家中心城市的名單中增加了重慶。當年2月,住建部對外公布了規劃的草案,但與上一輪《全國城鎮體系規劃》一樣,國務院也沒有對其作出批復。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對未來城鎮化的發展路徑、主要目標和戰略任務,提出了明確要求。
2015年,為了落實這一規劃,中規院再次啟動了《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的編制工作。按照計劃,《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16—2030)》應該于2016年完成并上報國務院審批。但截至2017年,該規劃仍未上報國務院。
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及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先后發函支持成都、武漢、鄭州、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
國家中心城市處于城鎮體系的最高層級,體現出中心性、國際性兩大特征。按照中規院的設想,國家中心城市對外要具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能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競爭,推動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對內則是經濟活動和資源配置的中樞,是國家綜合交通和信息網絡的樞紐,是科教、文化和創新中心,具備引領、輻射和集散功能。
數量
作為我國城鎮體系層級的“塔尖”,我國目前共有北京、上海、廣州、天津、武漢、重慶、成都、西安、鄭州9座城市被明確定位為國家中心城市,覆蓋東部、華北、華南、西南、西北等地區。
定位
北京——首都,是全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的古都和現代國際城市。
天津——直轄市之一,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
上海——直轄市之一,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
廣州——廣東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重慶——直轄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國家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西南地區綜合交通樞紐。
成都——四川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武漢——湖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鄭州——河南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
西安——陜西省省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業基地。
使命
《國家中心城市藍皮書:國家中心城市建設報告(2018)》指出,國家中心城市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平臺和戰略支點,承載了國家的政治目標和戰略任務,國家中心城市不僅要關注自身的發展,還要勇擔國家賦予的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擔當,堅定不移地落實中央“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踐行五大發展理念,引領中國城市建設走出一條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之路。
1、全面踐行新發展理念
當前中國的城市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習近平總書記對做好新時期城市工作提出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他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和宏闊的全球視野,科學回答了關系我國長遠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我們黨在發展理念上的又一次重大創新。對城市發展來說,這些新的發展理念從認識論層面抓住了城市發展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體現了對城市發展規律的科學認知。
新發展理念帶來了城市發展方式方法的全方位深刻變革,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科學解決了城市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是新時代引領城市發展的科學指南。國家中心城市體現著全國城市發展的水平和品質,具有引領、示范和輻射帶動效應,現在和未來都將成為實施新發展理念的示范和標桿。國家中心城市的建設要對標新發展理念,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提升城市宜居性和民生福利。國家中心城市應成為綠色生態宜居之城,做新時代新理念指導發展的領跑者。
2、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本質上是城市之間的競爭。國內外城市發展實踐表明,在世界城市體系中,誰占據的層級越高,誰的集聚和輻射功能就越強,誰就越能搶占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高端,贏得競爭優勢和發展主動權。所有的發達國家都有非常發達的中心城市,例如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法國的巴黎,這些城市在全球都有相當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這些中心城市的作用往往超出了它們的所在區域和國土范圍。中國目前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各國的商貿、文化、科技、醫療、教育等交往活動日趨頻繁,非常需要一批擁有強大輻射帶動能力的國家中心城市來承載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使命。
北京、上海、廣州等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融入全球化、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的核心城市,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建設這些國家中心城市,就是要促進中國在更大區域范圍內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引領國際交流合作向縱深推進。北京定位為世界城市,上海、廣州、重慶被賦予建設國際大都市的重任,這些城市要代表國家參與到國際競爭中,要帶領所在區域的城市群進入全球城市體系的“頂端”,全面融入全球經濟網絡,搶占我國在全球城市體系和產業價值鏈分工體系中的制高點,形成對全球生產要素和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和控制能力,提升我國國際核心競爭力、影響力和話語權。
3、支撐國家“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央應對全球形勢深刻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未來中國區域開發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將使國家對外開放轉變為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并形成縱深聯動的區域開發局面。一方面,國家依托“一帶一路”進行國際產能合作;另一方面,積極推進擴大內需戰略路徑轉型。在新的國際、國內兩個大局融合的側重點上,內陸中心腹地及其中心城市在國家戰略板塊格局的地位在上升。國家內陸地區開放高地和具有全球性競爭力城市的建設,關乎國土均衡全面發展和國家競爭力的全面提升。除了東部沿海地區以外,我國廣闊的內陸地區,也需要一批能夠對接全球經濟體系、輻射帶動區域發展的國家中心城市。重慶、成都、武漢、鄭州、西安都是“一帶一路”節點上的重要城市,在“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布局中,要建設成為內陸地區的增長極,真正發揮核心和節點作用,要承擔主動融入“一帶一路”行動、服務國家對外開放戰略、承擔國際門戶樞紐的重要使命,推動我國與亞歐非國家的廣泛交流和合作。
4、率先發展成為區域經濟增長極
區域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告訴我們:一個地區的發展需要引擎,需要增長極,需要龍頭城市的帶動。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城市由于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產業集聚等方面的優勢,產生了很強的虹吸效應,區域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只有形成更多的經濟增長極,才能促進欠發達地區發展,同時緩解沿海大城市在人口、交通、環境、房價等方面的壓力。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需要人口規模大、經濟實力強、創新水平高的國家中心城市來帶動區域發展。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將加速發展一批中心城市,承擔全國性的功能,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形成經濟發展新的增長節點。國家中心城市應在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促進內需消費增長、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提高城市發展品質、改善城鄉二元關系等領域率先發展,成為國家區域經濟的龍頭和引擎,輻射帶動國家和區域整體協同發展,引領國家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支撐國家經濟穩步持續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持續改善。
5、引領城市群內部一體化發展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的城市發展新格局,以大都市為核心的城市群已經成為經濟最為活躍的區域,并開始主導國家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已經形成的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都有核心龍頭城市帶動,比如長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廣州和深圳,中原城市群中的鄭州。
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9大國家中心城市都是所在區域城市群的核心龍頭城市,要強化區域引領、輻射帶動作用。這些中心城市建設除了關注自身功能提升以外,還需要充分加強與周邊城市區域的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推進區域人口、產業、交通、生態、公共服務、市場要素和體制機制一體化對接,建設高效聯動、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城市群區域,形成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區域整體均衡協同發展的良性格局。
6、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就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在習近平的治國理政思想體系中,關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思想是一個重要方面的內容。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影響國家和地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
北京、上海、廣州、重慶、西安等9大國家中心城市要對所在區域文化的淵源、發展、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認識,主動承擔文化發展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擔當,對外要展示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塑造好中國形象。對內要保護城市的文化根脈,加大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文化的正面宣傳力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引導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文化自信。
國家中心城市指數
2018年11月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鄭州市政府主辦的“‘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家中心城市建設”論壇在鄭州舉行。會上發布了中國社科院鄭州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國家中心城市課題組的研究成果“國家中心城市指數”報告。
報告認為,區域中心城市并不能等同于國家中心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是在一個國家內,在一些重大功能上能夠起到決策、控制、管理、服務全國的城市,包括綜合功能國家中心和重要功能的國家中心。
課題組選取政治、金融、科技、交通、教育、醫療、文化、信息、貿易(物流)、國際交往十大城市功能,用以測度國家中心城市的綜合服務能力。
2018年“國家中心城市指數”排名為: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天津、成都、重慶、西安、南京、杭州、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