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城市群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群差距仍不小。而加快培育除成都、重慶之外其他梯隊的城市經濟規模,是成渝城市群追趕前三大城市群的關鍵。
7月25日,成渝經濟區發展論壇在成都召開。這是川渝兩地社科系統首次聯合召開與成渝城市群建設相關的論壇。
重慶市區域經濟學會會長文傳浩認為,過去川渝、成渝各自發展的時代結束,不同的區域間更加緊密的合作體系開始形成。其起點,源于7月9日-10日,重慶黨政代表團赴四川省考察學習期間,雙方召開了川渝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合作座談會,表示將在交通、環境保護、公共服務等多方面加強一體化建設。
要從過去的獨自發展,到未來的合作共贏,如今成渝兩地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推動?
對標國家級城市群
成渝城市群,其發展目標是成為繼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之后的全國第四個國家級城市群。但是,從多個方面去對標,成渝仍與前三大城市群有著不小的差距。
2019年上半年,成渝城市群中部分城市的GDP規模如何?
成都、重慶GDP分別為7702.37億元、10334.76億元,列第一梯隊;綿陽、德陽、瀘州、宜賓、南充的第二梯隊城市中,GDP最高的綿陽市,僅1178.35億元,約為成都經濟總量的15%、重慶經濟總量的11.3%。
與此相比,長三角城市群的規模層次更為明顯。2019年上半年,中心城市上海的GDP為16409.94億元,第二梯隊杭州、南京達到6949億元和6742億元,而第三梯隊中的無錫、寧波也達到5962億元和5417億元。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李林認為,不同于長三角城市群已基本形成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格局。成渝城市群內的成都、重慶“雙核獨大”,次級中心城市發育不足,城市梯次和功能梯度布局尚未形成。
成都市區建成區面積、重慶主城區面積,均超過川東地區、渝西片區的城市建成區面積總和。李林認為,這導致以各自主城區為核心的成都和重慶,對成渝其他城市的輻射和帶動能力比較弱。
因此,加快培育除成都、重慶之外其他梯隊的城市經濟規模,是成渝城市群追趕前三大城市群的重要一點。
重慶市社科院院長唐青陽認為,在外貿成熟度,交通路網密度方面,成渝城市群短板頗多。以2018年末的進出口總額比較,成渝城市群僅相當于廣東省的16%,上海市的26%。“作為內陸開放高地,成渝城市群的對外貿易量顯然還不夠高。”
唐青陽還認為,目前成渝城市群的區域一體化協作機制不成熟,各級地方政府構建了很多行政和市場化的壁壘,統一的區域市場和信用體系建設落后,地方保護較為突出。舉例而言,川南片區的軌道交通規劃上,未與鄰近的重慶渝西片區對接。
“此外,地處渝西和川東地區的幾個市,均把生物醫藥、航運等作為主導產業,其地理距離不過百公里,產業的同質化非常強。”唐青陽說。
科技方面也有短板,成渝地區無一大學上榜“全球創新力大學百強”。重慶社科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江薇薇表示,成渝城市群的R&D投入強度僅2%,遠低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強度,2017年長三角地區總體R&D投入強度就達到了2.71%。
“成渝城市群的民營經濟體量不高、活躍度不夠,是制約本地區研發投入強度的關鍵。”四川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藍定香表示,“只有更加重視對民營經濟的培育,才能發揮創新的力量。”
與其他城市群相比,高層次的聯席會議制度亦滯后多年。重慶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唐路元表示,中部六省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聯席會議機制,包括經濟開發、資源保護等多方面,而成渝之間尚浮于表面。
成渝要變拔河為抱團
診斷出了諸多問題,下一步成渝城市群該如何去做?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盛毅建議,成渝城市群應該構建世界級的內河特大城市群。關鍵是從過去以城市為基本單元的發展方式,演變為“都市圈”的發展方式。
盛毅認為,可以成都、重慶為中心,規劃半徑50公里的區域為都市圈核心層,100公里半徑范圍作為緊密層,根據其不同的條件分別確定同城化任務和一體化的區域,以進一步拓展中心城市的功能布局,在更大區域優化資源配置。
“在我國新型城鎮化格局的背景下,都市圈有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盛毅解釋,即遵循小城鎮-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演變規律,都市圈是從單一的城市單元,到多城市合作的過渡期。尤其是在成渝城市群擁有成都、重慶兩極核,但中間城市經濟體量不高的背景下,都市圈可以促進兩極核產業、資金有效外溢與輻射的關鍵方式。
盛毅此前建議,以成都、重慶兩大都市圈,以及宜賓、瀘州、綿陽、南充、達州等次級中心城市都市圈的建設,作為城市群發展的主要抓手,打造城市群的“強核”。此外,未來成都市還應把都市圈的建設進度納入考核范圍內。
唐青陽則建議,應比照京津冀、粵港澳等城市群,在成渝城市群內部建立統一的協調機構。
此外,在成渝兩地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過程中,加強對高鐵、航空、城軌等重大交通基建項目的合作研究,如成渝共建中國西部的世界級機場群,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等。
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李后強表示,截至2018年底,成渝城市群幅員面積超過1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億人,地區生產總值5.63萬億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93%、6.89%和6.25%。
“粵港澳大灣區的GDP大約10萬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22萬億,這表明與世界級城市群相比,成渝城市群的經濟體量差距不小。”李后強說,其他城市群都有各自的合作方式,但不一定全部適宜于成渝城市群。應該創造成渝的合作新模式,把過去的拔河效應,變為抱團效應。
李后強提出三方面的解決思路。首先是加強基建投資,成渝城市群城市交通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城際快鐵建設尚處于初期階段,與長三角等城市群相比,路網密度還需要加強。
其次要探索成立成渝城市群投資基金,各城市按照經濟體量投資,引導城市組團招商,共同投資,制定科學合理的GDP值及稅收分成辦法,
第三是在主軸帶上依托川南和渝西城市群,建立“川渝新區”,將其打造成為成渝城市群的“第三極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