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成渝城市群優勢首在人口 如何“變現”是關鍵
時間:2019-07-17 18:06:20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余蕊均 程曉玲 

  世界經濟競爭已經進入以城市群為單元的階段。7月16日,在成都舉行的第三屆國際城市可持續發展高層論壇上,“城市群”成為熱詞。作為最有可能成為中國區域增長“第四極”的成渝城市群,更引發熱烈討論。

  上周,重慶黨政代表團赴四川考察,雙方就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簽署10余項合作協議。這是繼去年6月川渝兩地高層互訪并簽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后的又一次“大動作”。川渝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在解讀相關文件時表示,要“共同推動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

  面臨新機遇,成渝城市群能否迎頭趕上,與沿海三大城市群一同參與世界經濟競爭?又該如何擺脫困擾多年的“啞鈴式”發展結構,實現從“中部塌陷”到“中部崛起”的轉變?

  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表示,成渝城市群作為新增長極的首要優勢在于巨大的人口規模,但要完成這一紅利“變現”,還需要從交通、產業、人口就業等多方面發力。

  人口規模是首要優勢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任何一個國家或城市,都無法脫離其周邊國家和區域背景而獨立存在、發展。

  中國的城市和區域間發展差異性極大,城市群和區域協調發展問題對于能否實現整體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就目前全國城市群發展現狀來看,李鐵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新活力和人口政策方面表現最為突出,長三角次之,京津冀則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最快的。”李鐵認為,該區域處于較為特殊的區位環境和經濟發展階段,相比其他城市群而言,外來人口最多,經濟活力也最充沛,基本上沒有對外排斥的表現,屬于典型的外向型發展模式。“這一點,也使得大量的人才能夠在這里聚集和發展。”

  長三角城市群的特色則在于其以工業為主導、多中心的發展模式。李鐵分析說,長三角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經完成從上海這個特大中心城市向周邊城市的輻射擴散,呈現出較為均衡的三省一市發展格局。

  “京津冀還處于一個發展非常不平衡的階段。”李鐵直言,這一區域的大量產業都圍繞政治中心的功能而展開,對人口和產業發展的排斥性相對更高。

  對于發展中的成渝城市群,李鐵認為,該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極,其首要優勢在于巨大的人口規模。公開資料顯示,該區域以重慶和成都兩大中心城市為核心,范圍包括四川15個市和重慶市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部分地區,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擁有1億多人口和6萬多億元的經濟總量。

  同時,李鐵提到,生產和生活成本低、傳統體制壁壘少,以及東西部產業轉移等發展機遇,均是成渝城市群的優勢所在。

  加快補齊交通和產業短板

  盡管優勢不少,但成渝城市群要想真正崛起,還需加快補齊短板。

  在李鐵看來,核心在于改善交通環境和優化產業結構。他在受訪時表示,交通不暢通是該地區的一個“關鍵短板”。城市之間距離遠、聯系不緊密,會直接導致城市群內部欠缺優勢互補的能力。

  相比而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內部聯系較強,京津冀和成渝還處于“弱聯系”狀態,這也是影響幾大城市群發展活力的重要指標。對此,李鐵建議,可以利用城際軌道交通,把中心城市和周邊的次級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從而建立一個有利于人口和產業要素合理分布的交通網絡。

  “這就可以為同城化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而所謂同城化,是要在幾個城市之間形成一個最有效的通行半徑,我們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小時經濟圈。”李鐵表示,在這一點上,成渝地區實際上已經具備一定基礎,但還需進一步改善,比如強化城際軌道交通建設,縮短內部通勤時間,這樣才能通過價格成本變化,自動形成一些產業再分布。

  在此過程中,又涉及到川渝兩地的產業發展、產業振興問題。

  李鐵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成渝城市群內部城市之間不僅產業互補性不強,還常常存在競爭。如何才能實現該區域產業振興?是應該全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還是各種不同產業都要發展?未來如何進行產業布局和規劃?這些都是下一步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本質上講,李鐵認為,所有的舉措都是要解決“人”的問題。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