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3-11 11:26:54
來源:新京報 作者:斯遠
“‘饅頭辦’沒有了吧?”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代表團參加審議時,重提當年的“饅頭辦”。
說起來,“饅頭辦”進入公眾視野,還是18年前的事情。據新華社報道,2001年3月2日,鄭州市的品牌產品“鄭榮饅頭”在二七區(qū)被區(qū)“饅頭辦”查處,其后市“饅頭辦”認為區(qū)“饅頭辦”的做法沒有依據,將撤銷其處罰。對此,不僅二七區(qū)“饅頭辦”不認可,其他幾個區(qū)“饅頭辦”也紛紛質疑市“饅頭辦”。一場“饅頭大戰(zhàn)”鬧得沸沸揚揚。
區(qū)“饅頭辦”為什么會頂撞市“饅頭辦”?其實,“部門打架”的背后,折射的是審批利益之爭。一個小小的餐桌饅頭,在當時的鄭州,竟然層層成立了“饅頭辦”,有市里的,有區(qū)里的。盡管明明是一個臨時協(xié)調機構,卻擁有收費權和行政處罰權。市區(qū)“饅頭辦”打架的真正起因,是因為市“饅頭辦”從各區(qū)“饅頭辦”收回了辦證許可。
這樣一起現(xiàn)在看起來十分荒誕的案例,卻生動地詮釋了,政府“有形的手”究竟該伸向哪里。
一方面,即便是真的出于“讓老百姓吃上放心饅頭”的好意,也一定要有所戒懼,恪守法律的邊界,不得把手伸得過長,過多干預微觀市場行為。
另外,政府機構的職責與本分,應該是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務與市場監(jiān)管,而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攬起來。
尤其是,政府不能濫用行政強制力,以審批之名,行尋租之實,強制性阻斷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搞什么行政指定。
如果某些政府部門無視法律,動輒亂作為,甚至因此而成了某些市場主體、個別地方的利益代言,則必將喪失維持公平交易的價值,進而阻礙市場的充分發(fā)育。
經過了近二十年的市場化改革歷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勠力推進政府改革,在簡政放權、放管服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城鄉(xiāng)之間、不同行業(yè)領域之間,人才、資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動越來越活躍。讓政府的歸政府,讓市場的歸市場,早已成為當下的一種社會共識。像“饅頭辦”這樣的情形,或許不復存在了。
但也應該警惕,類似分割市場、尋求監(jiān)管利益的行為,仍時有發(fā)生。比如此前媒體報道一些地方以幫助本地企業(yè)發(fā)展為名,強行攤派本地生產的煙酒;還有一些部門陽奉陰違,一邊取消一些行政審批,一邊卻又以“備案”等等為由,刁難企業(yè),謀求審批利益。
此外,最近幾年各地都在“去產能”“轉型升級”,但不容忽視的是,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現(xiàn)產能嚴重過剩,正是因為政府出于政績訴求過多干預所導致。不管是傳統(tǒng)的鋼鐵水泥,還是新能源,均存在類似情況。
當下,我國全面深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qū),需要在更大程度上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并非是說政府就該袖手,而是說,應該更好地發(fā)揮政府的作用,比如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完善市場的體制機制,不斷激發(fā)市場主體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