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后,引起了專家學者的廣泛熱議。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產業部城鎮化處處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專家顧問馬慶斌撰文《淺談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幾點思考》,談到了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三地的合作、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意義,提出了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發展的“一二三三四”戰略。他直言:“關鍵是要在一個大市場的語境下合作,如果在三地合作中,以香港的營商環境為標桿,共建市場對接,實現資本、產業、技術、人才在市場原則下最大限度地流動,繼而能在創新能力、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等制度型創新方面深入推進的話,一個超級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大灣區就會出現?!?/p>
全文如下:
最近,《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近期出臺。世界級、航母級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航。
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建設對于深化內地和港澳交流合作,實現三地優勢互補、互利共贏,加深港澳參與國家發展戰略,以提升三地競爭力,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更具活力的經濟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和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區,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具有重大意義。
在回歸祖國以后,香港、澳門的經濟突飛猛進,中國大陸的經濟也一路高歌。同時,大陸和港澳的經濟轉型升級的壓力也更加凸顯,迫切需要在更高層面上進行頂層設計、宏觀協調,推動中國東南沿海這一經濟最為活躍的板塊盡快實現整體的競爭力提升。在這個背景下,廣東9個城市與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事宜提上議程,也就有著經濟內在的迫切要求。
這個協議的簽署,如同粵港澳三地在中央政府的指導下實現了“桃園三結義”,優勢互補、攜手發展,可以大幅度提升區域競爭力,以新的方式參與全球化經濟。這個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的提升發展,長遠來看,對于優化整個亞洲和亞太地區經濟版圖都有重要的意義。
香港回歸已經20年,其經濟不僅沒有像國外一些人士預言的那樣崩潰,反而在內地的強力支持下順利度過了金融危機等重大事件,并更加強勁?!度A爾街日報》網站報道,1997年到2016年間,香港實現了年均3.4%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發達經濟體年均2%的增長速度。這個成績某種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大陸經濟的突飛猛進。同時,數據表明,在過去將近10年中,在世界四大灣區——紐約、東京、舊金山和粵港澳中,粵港澳的經濟增速為年均7.6%左右,而其他幾個灣區則為年均3%左右,而且粵港澳灣區的經濟總量在四大灣區中躍居第二,與排名第一的紐約灣區相差無幾。根據區域經濟增長理論中“核心—腹地”的關系,也能得知這一信息:港澳的經濟穩定和快速增長得益于廣東乃至全國的經濟快速增長。相應地,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港澳“超級聯系人”這一角色的發展。
進一步講,簽署這個協議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廣東、香港、澳門三地的經濟角色在發生變化:20年前,香港一地的GDP占全國的20%;2016年年底,粵港澳三地的GDP總和占全國的12%左右。在這種形勢下,香港、廣州和深圳三地已經成為粵港澳灣區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有研究認為,紐約、東京和舊金山灣區分別以金融、產業和科技為主要特征,那么,在粵港澳灣區,香港、廣州和深圳分別具備了上述特征。這種混合型產業板塊狀的區域經濟結構使得各個板塊的市場成熟程度、對接國際市場的能力、產業和金融投資等方面的管理規則都不同,這就要求在很多方面需要制定一個國家級框架協議予以協調,才能發揮出各自的優勢。這同“田忌賽馬”的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一樣:不在于單個元素是最好的,而在于合理搭配,優化總體配置,突出比較優勢。這樣,一個區域就可以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
從世界經濟發展經驗來看,要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就要有一個或幾個世界級的核心城市。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已經實現了,廣州和深圳也正在實現。但是,在城市群里,僅有強有力的核心城市是不夠的,如果核心城市發揮不出輻射作用帶動周邊腹地的發展,城市群內部的城市之間就不能優勢互補,就如同沒有軍紀的軍隊,即使有精兵強將也會打敗仗。
目前,我們已經發現粵港澳灣區的一些問題在阻礙三地實現優勢互補,甚至在國際競爭中,三地因內耗降低了整體的競爭力。比如區域內交通、產業雷同、關稅管理、產業投資目錄管理、跨境人員流動、海港、空港的協調等問題,以及對外合作中避免惡性競爭而建立一個合作平臺的問題……這些都亟待回答和破解。
一方面,這是歷史原因形成的;另一方面,是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差異造成的。香港金融業發達,已經占到了GDP的18%,但是其制造業比較弱,目前也沒有出現一個在國際上有影響的制造業產品,這就引出了很多中低端就業群體的就業問題;澳門以博彩旅游業為支撐;廣東處于工業化的中后期、制造業升級轉型的階段,在此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對國際市場更為熟悉,對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的標準更高的平臺。香港是全球經濟最自由的港口城市,具備發揮這個平臺的窗口作用的優勢: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的《2016年世界競爭力年鑒》顯示,中國香港成為最具競爭力經濟體,瑞士和美國分列第二、三位。一貫良好的商業環境是香港競爭力上升的主要原因。報告說,香港是外國企業直接投資到中國內地、與內地企業連結全球資本市場的途徑。也就是說,這個框架協議就是要把香港這個“超級聯系人”的作用發揮出來,就是要把香港、廣州和深圳三駕馬車的協同作用發揮出來。
在上述六大重點中,有三個方面最為突出,就是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支持重大合作平臺建設。這是區域協同發展、并服務于國家經濟在新時期經濟發展的核心,并與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經濟轉型升級的三大法寶——改革、開放和創新相呼應。
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建設實施上,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簡化為“一二三三四”戰略?!耙弧笔且詷嫿ㄒ粋€大市場為突破,在人員、投資、產業等方面采用更加一致的標準,在一個更為合理的時間內,逐步實現關境的一體化進程,提高貿易和投資的效率;“二”是在創新和開放等兩個領域開展更為深入的合作,把國內外最好的創新資源整合好,加上大陸這個大市場和經濟腹地,將粵港澳打造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創新中心,同時,在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上加大合作,利用好香港這個世界上最自由的港口城市,在外國資本和產業“引進來”與中國資本和產業“走出去”上,更好發揮作用;“三三”是指“三核三線”,也就是在空間和平臺上要用好和打造好深圳—香港、珠?!拈T以及廣州—佛山等三個核心板塊,并沿著東岸、西岸和沿海三條線展開產業和人口的合理布局;“四”是在用好“一帶一路”這個大平臺的概念下,加上前海、南沙、橫琴三個自由貿易區片區與香港和澳門更好地對接,展開合作。
三地的合作,關鍵是要在一個大市場的語境下合作,如果在三地合作中,以香港的營商環境為標桿,共建市場對接,實現資本、產業、技術、人才在市場原則下最大限度地流動,繼而能在創新能力、開放型經濟體系構建等制度型創新方面深入推進的話,一個超級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大灣區就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