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0-18 09:54:56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子 長
暗物質洗發水、防引力波輻射服、納米按摩椅、量子養生衣……最近一段時間,各式打著“高科技”名號的偽科技產品花樣迭出,成為備受關注的民生痛點。《人民日報》日前就援引科研專家觀點指出,這一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人們對新科技的好奇和崇拜心理,說明科學素養的提升工作依舊任重道遠。
直觀地看,偽科技產品就是在“蹭概念”。隨著國家對自然科學研究的高度重視,諸如石墨烯、引力波、量子力學等科技前沿概念和術語,日益高頻率地出現在公眾視野,在客觀上給了偽科技產品的制造者以可乘之機。運用高科技概念將產品包裝成“無所不能”“包治百病”,一方面利用了人們對這些概念不甚了了而形成的盲目崇拜心理,另一方面迎合了不少人對健康、養生等品質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雖然對置身事外者來說,那些“蹭概念”乃至借著概念制造概念的手法并不高明,然而一旦戳中了人們的心理需求,往往屢試不爽。
正是因為人們對偽科技產品的認知,既基于特定的科學概念,又應和著某種心理需求,所以對偽科技產品的治理,不但要從整體上注重普遍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還要有針對性地關注和疏導那些容易受偽科學產品“蠱惑”的重點群體的心理需求。盤點近年來流行的偽科技產品,相當一部分與健康養生相關,目標也重點指向了中老年群體。治理的重心相應地應該對這類群體由生活條件改善而催生的健康、養生需求多一些關注,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要注重引導其形成科學認知理念,少一些“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而且要通過社區活動等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還要看到,偽科技產品玩的是概念,但終歸要落到產品上。因此,有效治理偽科技產品,既需要消費者基于正確的科學認知理念,磨煉一雙“慧眼”,更需要有關部門對產品質量實施有效監管,從而堵住各個流通環節的制度漏洞。例如,保健品領域的偽科技產品不斷涌現,實際上是因為相對于藥品,保健品的市場準入門檻過低。一些偽科技產品名不副實、夸大功效,實際上已經涉及“生產銷售偽劣產品”“虛假宣傳”等法律問題,對此市場監管部門也應該積極介入,以監管的升級來應對偽科技產品的“換代”。
站在傳播角度,很多人感到偽科技產品越來越泛濫,與各種平臺的“轟炸”顯然不無關系。傳統的地方電視臺里那些電視營銷節目和廣告自不必說,諸如直播、網頁推廣乃至微信朋友圈等新興互聯網平臺,同樣值得關注。一些平臺只顧流量和人氣,對偽科技產品的推廣來者不拒或視而不見,無疑成了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推手。對互聯網平臺來說,至少應該從兩個維度落實抵制偽科技產品的平臺責任和社會責任:一是健全審核機制,二是設置用戶舉報通道,從而盡最大可能阻斷偽科技產品的網絡營銷推廣。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此前發布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013名受訪者中,有81.3%的受訪者感覺現在偽科技產品多,86.3%的受訪者稱身邊有人被偽科技產品忽悠過。兩個數據足以說明,對偽科技產品的治理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期待各個環節、各個主體行動起來,對癥下藥,打造更加令人放心安全的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