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從坑洼不平的泥巴路到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貴州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出行空前的便捷。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打易鎮二泥村肖仕賢聽父輩說,40年前,交通條件很差,路很少,且多為砂石路和土路,人們出行基本靠雙腳。去趟鄉里,就是“出遠門”,更別提縣城了,路上還要備干糧的,有的村民甚至一輩子都沒有進過城。
9月30日上午6時,貴州省余慶至安龍高速公路羅甸至望謨段(以下簡稱,羅望高速)正式全線通車。通車后,貴陽至望謨行車時間由原來的5小時左右縮短到現在的2個半小時左右。
羅望高速成為打通黔中地區連接東西的又一條重要快捷通道。截至目前,貴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6000公里,預計2018年年底將突破6500公里。
曾幾何時,交通等基礎設施的落后是貴州人的一個心病。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先生在貴州寫下這樣的詩句:“不是夜郎真自大,只因無路去中原”。
2015年12月31日,貴州省88個縣(市、區)實現了“縣縣通高速”。貴州成為中國西部地區第一個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的省份。
縣縣通高速,路網貫西南。今朝世人驚嘆:貴州高原變“平原”。
10年前,貴州高速公路里程不到1000公里。2008年,貴州省提出:高起點規劃高速公路網,10年內實現縣縣通高速。“貴州是窮省,搞縣縣通有沒有必要?能不能實現?”
當時,質疑聲四起,很多人認為這個規劃過于超前,吃不消。有人大潑冷水:貴州修建1公里高速公路成本大約需要1.4億元(人民幣,下同),實現縣縣通高速需新建4000多公里,投資至少需要5000億元,就算把貴州“賣”了也不夠用。其次,不少縣市之間車流量少,高速公路建設運營會長期虧損,不劃算。
“我們要算長遠的大賬,不能只算眼前的小賬。”貴州省交通運輸廳負責人表示,“交通引領經濟”“交通優先發展”是貴州省的戰略決策,必須把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任務抓緊抓好,切實發揮交通的支撐保障與先導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這個最先被東部人叫響的口號,成了西部貴州的人們嘴上跳動最頻繁的句子。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羅甸縣沫陽鎮麻懷村黨支部書記鄧迎香,帶領村民們一起苦戰13年,挖通進村隧道,解決了麻懷村以及鄰近田壩、甲哨等村6000多名群眾的行路難問題。
據權威機構測算:高速公路平均投資1億元,可拉動GDP增長1.3億元至1.5億元,拉動相關產業投資3.4億元。若將2014年至2020年規劃的高速公路建成,可拉動GDP增長超過4000億元,拉動相關產業產值近萬億元,創造1100多萬個就業機會。
高速路網的飛躍,使貴州出省通道已實現與珠三角、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部灣經濟區、長株潭城市圈、成渝經濟區、滇中經濟區的無縫對接。由此,貴州從內陸山地走向“高速平原”時代,架起了與周邊省份、與東盟、與世界溝通的便捷之橋。
貴州境內已初步形成“六橫七縱八聯”骨架,與相鄰各省(區、市)形成2個以上省際通道,高速公路出省通道達15個;高速公路覆蓋貴州全省規劃的5個1000億元產業園區、10個200億元產業園區、20個100億元產業園區及數十個風景名勝區、農業產業園。
銅仁市德江縣,一個既不靠海又不沿邊的黔東北小城,自2015年12月沿河至德江高速公路通車后,到省城貴陽的車程由7小時縮短到2.5小時,人口由修路前的7萬人增至現在的20萬人,城鎮化率由25%升至41%,建成了城北工業園區,高家灣山地高效農業綜合園、合興萬畝白茶基地園、復興萬畝玫瑰產業園,一躍成為黔東北區域性中心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在世人心目中“地無三里平”的貴州經過40年的發展,時至今日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鐵路、公路、航空等交通領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
鐵路建設方面,建成貴陽至昆明、重慶、成都等高速鐵路,鐵路營業里程達到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鐵路超過1500公里。
水運和航空方面,貴州規劃并正在實現打通“北入長江、南下珠江”水運主通道,構建港口樞紐、船舶產業和便民水運體系。
目前,貴州已建成了遵義、黃平、畢節、六盤水、茅臺、威寧等機場,全省機場達到了12個。完成了興義機場和銅仁機場改擴建工程,每個市(州)都有一個機場,機場直線距離100公里范圍內民航運輸覆蓋80%以上的縣級行政單位和90%以上人口。根據最新規劃,至2025年,貴州省基本實現縣縣通通用機場。
如今,貴州交通條件的改善,打開了貴州的山門,讓脫貧攻堅的步伐更有力,讓黔貨出山更便捷,讓民眾出行更順暢,貴州旅游、商貿、大數據、物流等產業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據貴州省統計局發布“貴州省2018年上半年主要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貴州省經濟延續了近年來平穩較快發展的良好態勢,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增速位居全國前列,連續30個季度保持全國前三位。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西部貴州已成為后發趕超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