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群慧: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
粵港澳大灣區具備了擔當中國全球科技創新中心角色的初始條件,廣東的創新平臺和產業配套腹地、深圳的應用產業創新能力、香港眾多高校優質的科研水平、健全的產權保護體系等,形成良好的優勢互補。
創新是非常復雜的,如果僅僅靠國家規劃、大量投錢能解決的,像芯片問題,中國早就解決了。創新有個死亡之谷,從大學到企業規模化生產應用,中間有溝壑。關鍵是要形成協同、開放的創新生態系統,而這通常很難:如果讓一個單位主導,其他單位都不愿合作;如果沒有單位主導,就沒有責任主體。
要修補制造業創新鏈,包括最新的基礎研究、概念驗證、實驗室試制、原型制造、生產條件能力培育以及生產效率,六個環節中間斷層比較大,要通過粵港澳的實踐,把這個鏈條彌補好。
要改善中小企業創新的“生態位”,培養中小企業自主發展的環境生態。一些顛覆性的創新往往源自中小企業,有些大企業反而會阻礙技術進步。
京津冀、粵港澳和長三角都爭當世界的創新中心,但會有分工,粵港澳大灣區可能更偏向于產業鏈條最后的制造端。對技術人員、工程師的培養很關鍵,要拋開所有大學生都去寫論文、做實驗的觀念,強調工程師精神,解決工科院校理科化現象。
借鑒日本“母工廠”概念,建議把粵港澳大灣區建成制造與工廠集聚區。通過創新在母工廠把技術磨合好,再沿“一帶一路”復制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