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泛華集團董事長、城市化委員會委員楊天舉在談到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時指出,產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一二三產融合不深;農業生產基礎依然薄弱,現代設施裝備應用不足,科技支撐能力仍然不強;農業經營規模偏小、主體素質偏低,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難以適應千變萬化的大市場等眾多問題。鄉村的弱勢狀況愈加明顯,鄉村有限的人才物的資源流失依舊嚴重。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實現產業興旺關系著農業供給側改革和現代農業經濟體系的建設,更決定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鄉村產業興旺關鍵在于復合型“第三產業”
從全球農業競爭趨勢看,市場競爭的層次已經由單個產品、產業環節的競爭向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競爭轉化。單純依靠農產業精深加工等以制造業為核心的第二產業為帶動,顯然是無法嫁接和融合一二三產業的發展。
楊天舉認為,面對大量分散的小農經濟,走資本下鄉、規模土地經營都面臨著資本過多分享農民受益,中央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那么,小農業如何對接現代化農業。
首先,以科學發展觀的角度,正確認識強縣與富民的統一。在楊天舉看來,如果只強調“強縣”不“富民”,片面強調經濟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最終會無法健康前行。所以縣域一定要實現強縣產業與富民產業的對立統一,即著眼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新舊動能轉換,結合新經濟新業態,構建要素集聚-產業體系-生產基地有機結構;產業-市場-金融-資本-土地系統承載;訂單-交易-加工-生產復合帶動的全要素產業生態系統。使“富民產業”形成規模經濟支撐“強縣產業”形成產業集群,重構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動能架構。
其次,構建小農生產對接市場的有效渠道,以推動復合型第三產業發展為核心,構建農業的消費市場。在種和養的關鍵功能上,通過發展農產品要素市場、認證溯源、品牌打造、電子商務、數字經濟等,解決農產品市場問題,同時,賦予農業更多的生態、休閑、健康、文化傳承等更多功能,發展農業科研、休閑旅游、健康養生、文化創意等復合型第三產業。
楊天舉進一步分析認為,以第三產業的發展提升農業的生產效率、流通效率,然后推動農產品的規模化種植,以農業合作為核心、專業大戶和龍頭企業為基礎、專業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紐帶,推動生產、加工和服務于一體的發展聯合體。帶動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多渠道拓展農產品消費需求,有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農業價值鏈,實現農業多層次增值增效,形成生產與加工、科研與產業、企業與農戶相銜接配套的上下游產業格局,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值增效,走一條以第三產業帶動的312或321產業發展路徑。
要素聚集是產業發展核心
一直以來,鄉村凋落、人口外流,要素聚集能力有限,如何聚集經濟、科技、人才、信息、資金、土地、交通、制度創新和品牌等各類要素,形成資金流、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有機融合,產生聚集效應,是鄉村振興的關鍵。
為此,楊天舉認為,鄉村的產業振興必須著眼于整個縣域的發展,構建“縣城-重點鎮-一般鎮--村”結構布局,點面結合,通過不同節點增長極培育,形成集聚帶動效應,實現以點串線、以線串面的聚集發展,打造全要素聚集的四層結構布局。通過構建要素中心、產業聚集區、整合輻射區的“中心+園區+基地”的三圈產業體系,發揮復合型第三產業的牽引作用,利用新經濟、新技術、新模式的發展,在科研、生產、銷售等環節,提升農業質量和效率效能,通過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鏈。提升縣域特色產業聚集力,堅持以資源聚集力為基點、以產業聚集力為核心、以基礎設施建設為支撐、以金融聚集為翅膀,形成集資源、產業、基礎設施與空間的多層次聚合遞進效應,全面提升縣域聚集力,打造區域資源要素聚集高地。。
隨著我國城鎮化和產業化的快速推進,現代農業正在滲透融合成一個龐大的產業,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作業模式也逐漸有了產業化的雛形。用楊天舉的話說:“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須站在全縣域的視角,以第三產業帶動,聚焦全產業要素,塑造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實現強縣與富民的統一,城鎮與鄉村的貫通,改革與發展結合。讓城有城樣,鄉有鄉樣,內生增長,活力發展,才能真正實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信息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