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8 10:19:03
來源:瀟湘晨報 作者:周東飛
3月7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記者會,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回答記者提問時,描繪了他心中的鄉村振興美好愿景。“今后隨著科技進步,隨著產業發展,農民將是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我們要讓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將來想當農民不容易。”
年前,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公布,其中明確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領下,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夠實現。到那個時候,讓農民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自然也就成為了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
在大多數人的認知中,一個時期來,“跳出農門”都是極具正面價值的個人奮斗目標。尤其是改革開放之后,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選擇離開土地到城市務工,他們的選擇不僅改善了自身的生活,而且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這種大背景下,談農民職業的吸引力,會不會讓人覺得突兀呢?其實,我們應該弄清楚,盡管說的都是農民,但一個是“身份農民”,一個是“職業農民”,兩者并不是一個概念。
要讓農民成為一個有吸引力的職業,一個大的前提就是要讓農民從身份稱謂回歸職業稱謂。身份和職業的區別在于,身份只能被動接受,而職業則是可以主動選擇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隨著二三產業對于勞動人口的吸納,“身份農民”的數量正在大量減少,這是時代的進步和歷史的必然。同時,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村可持續發展,又對“職業農民”提出了新的需求。“職業農民”不再是基于身份不得不從事農業生產養家糊口,而是基于自我選擇去致富奔小康。
職業農民應該是一個什么樣子?去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曾對新型職業農民作出一個“九字定義”。他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在此之前,習近平總書記還作出過與此一脈相承的表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說到底,關鍵在人。要通過富裕農民、提高農民、扶持農民,讓農業經營有效益,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按照發達國家的標準,通常耕地的80%靠職業農民來耕種,農業產值的50%是由職業農民貢獻。來自農業部門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萬人以上。目前,全國有1500余萬名新型職業農民。到2020年,我國新型職業農民要發展到2000萬人。與傳統的農民相比,職業農民要有經營能力、學習能力,還要有互聯網知識和新技術運用能力,不但能夠自己致富,還要能夠帶領鄉親奔小康。如此看來,它的職業門檻并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