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08 10:14:5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日前,在政協小組討論會上,有政協委員提出建議建立合理上調大學學費的機制,該委員認為,在高等教育方面,大部分高校的學費在每年4000元至6000元之間,低于許多幼兒園一年的學費標準。國家對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已經非常巨大,而隨著物價的上升,大學的辦學成本也在逐年提高,因此他建議國家應該建立合理上調大學學費的機制,根據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如GDP的增長情況和物價的上漲水平每年調漲3%左右。
這一則建議,在網絡上引發了不少討論。在“預計今年減稅超8000億元、減負超3000億元”“今年7月1日前取消流量‘漫游’費”“提高個稅起征點完善征稅模式”等兩會整體的減費敘事下,突然有一則增加收費的建議,自然十分顯眼,引發眾多討論并不奇怪。
提高收費,必然增加民生負擔,容易引發天然的敏感。對于這個建議,倒沒必要急著做價值判斷。大學收費是高是低,不妨把目光從具體數額上移開,多掃描一下問題的前提預設,這未必不是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公眾沒必要對“漲”就過度敏感,在兩會上,代表委員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議案、提案。其中的關鍵,在于會議本身的探討屬性。即結論性的“漲”本身不是問題,而論證過程才更為重要。
從這個角度看,“高校學費比幼兒園還低”是值得思考的問題,事實上這句話本身就隱含了一個價值立場,即高等教育是比幼兒教育成本更高的。然而成本與學費的倒掛,卻又確確實實地產生了。那么公眾可以思考:這種倒掛是如何產生的,幼兒園學費水平總體如何,高校學費的參照系如何選擇,當前居民的總體收入水平處于何種水平,高校和幼兒園的運行成本又是怎樣構成的,學費在其中占比多少,財政補貼是如何分配的,財政負擔的壓力是大是小等等問題,這些都是極具價值的話題。對這些問題進行細致解讀,既有助于尋找答案,也是就公共治理面向全民的一場啟蒙。
從有限的新聞表達中,公眾難以看見建議的全貌,這背后的調研和數據支撐外界難以得知。公眾所能接觸到的,只是一個結論性的建議。事實上,問題的推導過程,以及啟發的社會思考,或許才更是意義所在。
總的來說,國家層面的政治活動,是有助于培育社會理性的。它引導全民將具體的生活邏輯與抽象的政治邏輯進行互動,去觀察并理解上層建筑的構造與細節,將之反復比照以來確定個體利益與全局利益相互關系,從而更加豐滿一個社會人的角色構建。
對于類似高校學費是高是低、該漲該降的問題,不妨從情緒化的觀感中抽離出來,導向更多深層次問題的探討,當背景梳理清楚,浮在表面上的問題也就清楚了。更重要的,是在討論的過程中,引發個人在國家大政方針決策中的代入感,同時啟發公眾,對于很多問題,是可以且應當多思考、深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