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相繼披露了吉林、湖南、湖北等地多所高校官網存在泄露學生個人信息的情況。此外,一些地方政府網站也存在大面積披露公民隱私信息的現象。
客觀而言,這些泄露大多屬于無心之失。看起來,詳細的信息披露是為了公開透明方便監督,但多數情況下更像是考慮不周的懶惰。同樣是高校公布國家獎學金名單,同樣是地方政府發放低保、分配保障房,很多地方并沒有直接公開受益對象的身份證號,也沒有造成公開透明和泄露隱私之間的沖突。所以,此類批量隱私泄露并非技術性原因,而是隱私保護意識的缺乏。
耐人尋味的是,如果不是媒體近來持續地跟進監督,這種現象恐怕不會受到如此重視。大量個體被公共部門披露隱私,卻很少有人提出質疑,這背后當然有情非得已的顧慮。從被披露的信息緣由來看,低?;蛘弑U戏恳埠?,獎學金也罷,雖然都是符合條件者應得的權益,但現實中給人的感覺總好像得了某種“好處”,人們并不好意思去較真。這種隱私保護讓位于現實利益的考慮具有普遍性。
此前還有媒體報道,中國互聯網用戶普遍缺乏隱私保護意識,很多人愿意用個人信息來交換網站提供的服務。而那些個人信息中,包含了許多隱私,其無形價值遠沒有得到充分重視。曾有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只有50%的中國人認為在網上分享個人信息時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而在其他一些國家,這個比例要高得多。幾年時間過去,民眾隱私保護的意識有所提高,但從一些公共部門的做法來看,思維的轉變還有待時日。
必須重視隱私保護的原因,在于其可能遺留安全隱患,甚至造成直接的利益損失。尤其是公共部門無意識泄露出的隱私,不僅包括身份證號等信息,還涉及公民領低保、分配保障房等動向,會給別有用心者騷擾、詐騙帶來便利。隱私泄露可能會對個人造成權益損害,也會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中國互聯網協會發布的《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中國網民因為詐騙信息、個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總體經濟損失約915億元。
中國漸漸步入信息時代,電子支付越來越普及,隱私泄露可能造成的危害將更大。最近曝光的公共部門泄露隱私案例,雖然暫時還沒有造成嚴重危害,但及時敲響隱私保護的警鐘是必要的。提高隱私保護意識,要從公共部門開始,這既是對公民權益負責,避免自身的侵權責任,也是為了起到更好的社會垂范作用。只有公共部門明確隱私保護的意識、守住底線,才能更好地推動相關法規的完善和執行,讓隱私保護成為整個社會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