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刷臉的時代,說來就來了。
據媒體報道,此前,中國農業銀行已在貴陽兩臺自助取款機上線“刷臉取款”,用戶站在ATM機前,看一眼攝像頭,再輸入手機號、取款金額、密碼,自動吐鈔,拿走現金。據悉,該功能將在貴陽進行大面積覆蓋,在今年年底實現全省覆蓋。此外,招商銀行2016年也在全國106個城市近千臺ATM機上實現了“刷臉”取款。
而就在9月13日凌晨,蘋果新品發布iPhone X,新功能“Face ID”尤為引人矚目。以后,無論解鎖iPhone X或用它進行支付,看一眼手機就可以了。
在這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大爆發的時代,蘋果將指紋識別改為紅外線面部識別。在未來,“看臉”帶來的人工智能技術演進,將因為蘋果的推動而擁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只是,當輿論都在為“人臉識別”叫好時,或許也該問一問,刷臉安全嗎?任何新技術都可能是雙刃劍,在傳遞“黑科技”的同時,我們該如何防范其中潛藏的安全隱患?
“人臉識別”就好比是一把芝麻開門的鑰匙,開啟系統,進入應用,或者以“刷臉”作為一種支付路徑,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大量的用戶“人臉”信息被采集并儲存。不只蘋果系統,其他與之連通的商業機構、組織等均有可能“正當”地獲取眾人的個人信息。這本身就是一個龐大的個人“生物特征”標本庫。
這個標本庫里收錄的信息是全方位的,你的姓名、性別、年齡、職業、手機號、郵箱……還有你的臉,甚至還包括你不同情境狀態下的情緒等,都被整合在一起。在信息即價值的時代,這樣精準、翔實的“立體”資料,也必將成為各方環伺圍獵的目標物。
并不是說,“人臉”被收錄就必然指向泄漏,乃至被別有用心者倒賣,或被用來行騙牟利。只是刷臉技術的成熟,讓我們真正進入了一個“弱隱私”時代。一旦用戶的賬戶信息以及人臉特征同時外泄,利用“人臉識別”技術將個人財產轉移,并非天方夜譚。此前,因個人信息泄漏而導致的詐騙事件并不鮮見。
事實上,有關“人臉識別”商業化所涉及的隱私問題一直備受爭議。既然一個手機號碼都可以搞出那么多詐騙花樣,更不要說獨一無二的“人臉”了。這也導致在當下一些商業應用中,“人臉”并非單一路徑,以農行“刷臉取款”為例,刷臉之外,用戶還需要輸入手機號碼或身份證號進行身份確認,最后再依靠密鑰進行取款。蘋果將來的支付,相信也會設置一定的保障措施。
目前,在“人臉識別”技術領域,我國尚無相應的安全監管機制。這可能與這一技術還不普及、公眾以及管理部門認知度不高有關系,但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人臉識別”注定會成為公民日常生活的常態。理應及早未雨綢繆,預作防范。等到出現問題與危機才來介入,那不僅會影響技術的演進,也會提高社會成本。
用戶的隱私保護,不能全靠企業的良心。在一個新技術日新月異、個人信息收錄十分便捷的時代,如何看好我們的臉、保護好公民的個人隱私,不僅民眾個體要多一些戒備與防范意識,企業也應該多一些技術層面的保障措施,監管也要及時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