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巴士不算新鮮產物,網約車里的龍頭滴滴于2015年就上線了巴士服務,但目前這一產業仍然談不上成熟,甚至集聚了不少行業風險。近日,寧波一款名為“酉巴巴”的共享大巴上線運行不到一個月,就因涉嫌違法營運被寧波運管部門叫停。由此,這一共享經濟模式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從企業行為看,“酉巴巴”更像是一次無厘頭的冒險。雖說這家公司打出的是共享經濟的旗號,但其實質卻是在進行客運服務,在未取得營運資格情況下,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在冒險。
實際上,早在今年八九月份,寧波運管局就約談過企業負責人,10月份還書面函告該公司,未取得道路運輸經營許可不得違法上路經營。但該公司雖然承諾將通過正式途徑申請許可證照,卻仍抱著僥幸心理,打出“8公里內永久免費”的宣傳口號,繼續大張旗鼓地進行試運營。這就等于自己撞到了槍口上。
如果說有關部門沒有約談、提醒,企業這么做或可歸結為對制度環境缺乏必要了解。但在多次提醒后依舊我行我素,只能說明企業不是在裝傻,而是試圖闖關,挑戰既有公交營運秩序。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在被叫停后,該公司負責人表示,在項目上線之前,“我們就知道會有這么一天,該來的遲早會來”。從這句話來看,企業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對營運行為的風險和后果早有預判。
既然企業明知這么做極有可能被叫停,為何還要以身涉險,不顧一切投入運營?或者說,企業事先取得營運許可,豈不是什么問題都解決了?關鍵就在這里。當被問及企業能否通過申請獲得營運資質,當地主管部門的答復是,可以提出申請,但目前獲批會有點難度。無照營運將被叫停、取締,但要申請相關資質卻又難以獲批,這就是企業不得不“邊走邊唱”的緣故。換句話說,如果一切按部就班,這家企業的共享大巴模式壓根就行不通。
對寧波共享大巴被叫停,可以展開兩個方向的反思。一個方向是政策制度層面的,即監管部門對待創新的所謂“審慎寬容”,究竟該在哪里體現審慎,又該如何體現寬容?
在主管部門看來,牌照、資質這些是無法通融的,這似乎并沒錯。畢竟,允許企業打著共享旗號進行無照營運,對現有市場秩序會構成巨大沖擊,因此也會讓主管部門陷入尷尬。除非政策法規有整體突破,否則主管部門是不會也不太敢允許企業如此“裸奔”。因為大巴車的安全要求遠高于網約轎車,網約車即便出了事故,涉及的也只是幾個人的事,但大巴車則關系到一車人的生死安全。所以法律法規對大巴車的高標準嚴要求是不能放松的。
而對企業來講,在明知現有制度環境很難調整的情況下,本不該任性“創新”,而應當充分進行可行性調查,及時改變運營模式,這樣才能避開暗礁,順利開展業務。尤其是,在網約車新規出臺后,各地針對共享汽車這領域,有了比較清晰的監管思路,整體上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這時候還想繞過資質許可等環節,已經幾乎不可能。目前,許多共享巴士運營企業都是采取與擁有牌照的公司合作的方式開展運營,寧波這家公司想借所謂模式創新走捷徑,等于給自己下絆。
共享巴士的市場空間不是沒有,其比網約車廉價,又可填補公交運營的空白,但總體而言,市場前景并不明朗,盈利模式更不清晰,想要進入這一行業,不僅要有強大資金、技術支撐,更需要汲取其他共享模式的經驗,小心上路。如果太任性,反倒可能倒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