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10月10日正式啟用,將建立起翔實完備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民政部要求各地民政部門須在今年11月底前完成農村留守兒童的信息采集錄入、審核報送工作。同時,要加強系統使用情況監測督查,以系統上線運行為基礎,建立完善動態管理、定期通報機制,實現數據動態更新。
去年11月,民政部等8部門聯合部署在全國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合力監護、相伴成長”關愛保護專項行動,承諾力爭到2017年底將所有農村留守兒童納入有效監護范圍,切實兜住農村留守兒童人身安全底線。此次民政部組織開發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正可以視為在兌現這個承諾。
長期以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就面臨許多待解的尷尬,比如留守兒童數的問題。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2010年至2015年,6年間,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留守兒童數量持續在2000萬左右。但在2016年3月底以來,多部門在全國范圍內聯合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顯示,不滿十六周歲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一年間,數量下降了1117.24萬人,降幅達55.3%。這背后不排除統計口徑等問題,但也說明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最基礎性的工作還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建立起了翔實完備的農村留守兒童信息臺賬,為各地方政策制定和推行帶來便利,也為社會力量的參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渠道,可以推動社會資源的有效對接。
在改善留守兒童問題方面,目前政府與社會實現了較好的互動。典型的例子就是“營養改善計劃”的推行。2011年10月26日,國務院決定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普惠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學生。也許很多人不知道,這個“營養改善計劃”之前,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貧困地區寄宿制學校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組”,從2007年就開始在廣西和河北開展了大量農村學生營養改善的試驗,最后助推了政府政策的出臺。
這些年來,社會公益組織在留守兒童方面,做了很多創新性的工作,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了非常好的試驗或試錯經驗。但據我個人親身參與的觀察,社會組織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很多基礎性的工作,他們是無法解決的。比如一個公益組織要進入某個縣去開展留守兒童相關的工作,它可能沒有辦法拿到這個地方留守兒童的確切數據,只能自己去調研收集,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才能開展后面的工作。
這就需要政府承擔起更多基礎性的工作。從這個角度看,如今全國農村留守兒童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不僅對政府相關部門來說,是一個對留守兒童精準關愛、精準幫扶、精準保護的工具,對于公益組織來說,也是一個非常好的基礎設施,以便于他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之上進行更多的創新探索,同時也會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