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7-02-24 12:03:11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莫潔
2月21日,為期40天的2017年春運結束。對于留守兒童來說,這意味著短暫的天倫之樂結束,生活又要照舊。“爸爸愛你,但我又必須要離開你。”近日,外出打工的一對父母寫給留守兒子的一封信感動了不少人。
為了生存或更好的生存,不得不骨肉分離,沒有情感慰藉和父母保護的“被留守”兒童,就這樣成長在有各種隱患的環境中。留守兒童遭遇意外傷害等新聞并不鮮見。“沒有紅,沒有綠,眼前只有一片灰黃”,一位留守兒童在日記中這樣寫道。
基本沒有什么衛生的概念和習慣,害怕和陌生人說話,不會也不懂得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性格孤僻自我封閉,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更遑論接納自己……借由一檔情感觀察秀節目《閃亮的爸爸》(第二季)的攝像機鏡頭,留守兒童“成長的煩惱”得以直觀呈現。令人難忘的一幕是,參加情感觀察秀的嘉賓給學生上課,讓他們畫出自己最愛的一位親人。有的孩子畫著畫著就大哭起來,長期缺乏情感依靠和親子教育讓他們找不到情感的宣泄出口,親人故事哭訴中滿溢的孤獨苦悶和對親情的渴望,讓每個觀看者久久不能平靜。
不獨同情和悲憫的情愫,在更深層面上關注、愛護留守兒童,已經成為社會共識。作為一檔綜藝觀察秀,《閃亮的爸爸》選擇將焦點對準貧困地區的鄉村教育和留守兒童群體,“慢”下來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成長痛點,為他們與父母之間建立心的溝通橋梁,這種現實關照和人文關懷是社會共治的鮮明注腳。
沒有愛與希望的澆灌,錯過了每個孩子的萌芽期,恐怕收獲的就不僅僅是“花自凋零”了。一檔節目可以把現實推到臺前讓人關注,也可以激發起更多向度的公共討論和幫扶嘗試,但要還留守兒童正常的童年和青春,僅靠一檔或幾檔節目的關照和公眾同情的眼淚,顯然是遠遠不夠的。
讓兒童不再“被留守”,讓關照國民基本需求的制度提升到社會共識的水位線,各級政府責無旁貸。在政府資助下,更多像拍攝地云南瀘西縣城子村小學那樣的新校舍拔地而起,但構建嚴密的責任制度、激活補償機制、提供充足的教育保障等更有效有力的行動,還要加速再加速。
再全能的政府,也有力所不逮、觸及不到的角落和末端。填補治理空白,有賴于一些成熟的社會組織和民間力量發揮作用。據了解,借助“互聯網+”,支教平臺的建設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吸引更多有愛心和才藝的年輕人加入支教行列。對于留守兒童來說,相比物質的捐助,心理疏導與情感交流、精神培育與文化滋養的需求更為緊迫和重要。如何通過社會協作創新途徑,對留守兒童展開心靈看護與調適,需要投入更多思考。
“心靈的留守”更讓我們揪心。同在一片藍天下,希望這些孩子能同樣享有幸福快樂的童年。多一些真摯平等,多一些實際行動,給留守兒童更多關懷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