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由張某領頭成立的湖北某縣級市青年創業商會剛走完一個年頭,150余人走了近一半。張某總結,有時是“小城市的規則”逼人低頭;有時是花團錦簇又冷嘲熱諷的氛圍讓年輕人迷失;有時是“只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的環境”催創業者放棄。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為創客,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詩意的成長。當創客與縣城,或者小地方結合后,迷失、迷惘下多成為創業者的迷局,除了失敗還是失敗。當大多數人都選擇了逃離,留下者心中依然有“他們在大城市都能成功,為什么在家鄉不能成功呢”之問。
其間有項目的適配性、市場容量的大小、創業環境好壞等各種因素,不過從大城市歸來的創業青年,遭遇創業的滑鐵盧不足為奇。當初轟轟烈烈而熱情高漲的創業者,大多都選擇了失敗后離去,這當然不僅是創業本身出了問題,環境因素才是最大的因素。
相比于北廣上深等地,偏遠小縣城所缺乏的不僅是市場容量的大小,投資機會的多寡,更主要在于缺乏投資所需要的人才流、現金流、技術流和物質流,更缺乏對創新創業所具有的環境因素。世俗的力量、習慣的影響,讓小城市和小地方有著根深蒂固的惰性,比如深受人情的困擾,還比如辦事的拖拉,官本位思想的嚴重泛濫,都讓創業者處于寸步難行的地步。辦一個證要靠找關系,開拓市場要走后門,難以招攬優秀的人才,承諾的創業優惠政策也僅停留在口頭上,紙上的“一路綠燈”變成了處處受限,庸散懶浮拖等頑疾,足以讓任何一個熱情滿滿的創客,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被煮死。
小城創客者是怎么失敗的?不是被市場所拋棄,而是被逆環境所淘汰。他們無法適應小縣城的環境,更找不到公平的機會,生存的困局比北廣上更為艱難。雖然北廣上等大城市因房價過高、物價高企而造成生活成本高昂,從而導致生存艱難,但還有公平的機會和優良的創業環境。小城市沒有如此得天獨厚的環境支撐,創業的夢想很難真正得到實現。大城市能夠呼風喚雨的人,到了小地方可能無所適從。自然,大城市能夠成功的項目, 到了小城市就會水土不合,最終難以避免落個失敗的結局。
猶記得當初,因為大城市里逼仄的生存空間與窘迫的生活,讓很多“漂一族”選擇了回家創業。然而家鄉發展空間太小,人情社會氛圍太重、僵化的體制和機制,讓他們幾乎無所適從。缺乏創新和創業的環境,則會讓創業者付出失敗的代價。作為小縣城或者小地方最大的短板,也是造成人才、資金、技術和項目無法生存的主要原因。與其說,創客者失敗之后的逃離是無法適應,倒不如說是環境的惡劣逼得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大城市固然“居大不易”,然而有公平的機會和良好的環境,有優質的公共服務和尊重和保護創業的環境。固然不是創業者的樂園,但至少也非栽跟斗之地。
落后地方相比于發達地方,最大的差距在于觀念和意識。一項調查顯示,投資軟環境中,政府制定的優惠政策不落實,服務不到位,缺乏公平競爭機制,“三亂”現象較為普遍。在百家企業問卷調查中,多數企業對“三亂”治理情況不夠滿意。調查結果顯示,回答滿意和比較滿意的19% ,不夠滿意和不滿意的81%。“投資不過山海關”成為一些地方的真實寫照,“官本位”意識、“大政府、小市場”等落后體制,層層束縛著投資者的發展。在大城市如魚得水者,回到了家鄉卻處處碰壁。
創業不僅是一種熱情,更需要環境的保障和政策的呵護。縣城“創客”遇冷,其實是環境趨惡的必然,也是對一個地方投資環境好壞最真實的映射。客觀說,縣城“創客”的遭遇,其實是“逃回北上廣”命題的延續,亦是對“何以改善投資軟環境”課題的反思。如何讓那些離去的身影折返,如何真正成為創業者的孵化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