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太原市中心15公里的孟家井村有兩座宋代瓷窯遺存,其中一座保存非常完好。孟家井窯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宋代名窯歸類里是跟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耀州窯、磁州窯、吉州窯并列的名窯。在金元時期生產(chǎn)的絞胎瓷、絞化妝土瓷、黑釉油滴瓷、黑釉兔毫瓷、黑釉凸線瓷等精品瓷器堪稱北方之最。能不能把這個地方以古瓷窯為基礎(chǔ),打造成一個以古窯為核心的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
目前有孟家井窯傳習所在這里研究絞胎瓷、絞化妝土瓷的傳統(tǒng)燒制技藝,一座陶瓷陳列館正在修建中。項目負責人、太原美術(shù)館館長王鼎的想法是把這里打造成一個陶瓷文化村,重現(xiàn)歷史上燒陶、制瓷的完整場景,展示手工陶瓷業(yè)的發(fā)展歷程,人們來到這里既能欣賞陶瓷藝術(shù),又能體驗陶瓷燒制工藝,漫步鄉(xiāng)間,整體融入到陶瓷文化的氛圍中。
除了瓷窯,村子里目前還保留著另外一些陶瓷文化遺存,比如位于村邊的、面積逾1000平方米的古瓷片堆積層。能不能學習陜西銅川的耀州窯博物館的做法,把遺存不多的陶瓷遺跡保存下來?耀州窯博物館是我國規(guī)模最大的古陶瓷遺址專題博物館,集遺址遺跡展示、文物標本陳列、模擬古代制瓷工藝演示于一體,周邊村落也被劃為保護區(qū),禁止亂挖亂建。王鼎擔憂地說:“相比之下,孟家井的陶瓷遺跡保護力度不足,我擔心在不久的將來這里會和介休洪山窯一樣,只留下瓷片堆積層,甚至只能到史書的文字記載中找它的身影了。說到發(fā)展,最大的問題是現(xiàn)在村里基本上見不到年輕人,都到城里打工了,將來能不能靠發(fā)展陶瓷文化旅游,把年輕人吸引回家鄉(xiāng),在家鄉(xiāng)建設(shè)中發(fā)光發(fā)熱,還是未知數(shù)。”
在孟家井,在傳統(tǒng)民居、作坊的墻體上還能見到一種特殊的建筑材料——籠盔。籠盔的學名叫“匣缽”,是陶瓷生產(chǎn)過程中用到的一種窯具。在燒制陶瓷過程中,為防止氣體及灰塵等物質(zhì)對坯體、釉面的破壞、污損,需將陶瓷器具和坯體放置在其中。經(jīng)過窯火高溫燒制,籠盔的質(zhì)地變得十分堅硬。陶瓷燒制完成,籠盔的使命也結(jié)束了。村民廢物利用,把它當作建筑材料砌進了墻體。籠盔墻面由無數(shù)個大圓套著小圓,像魚卵紋,又像錢幣紋,配以籠盔的鐵紫色和粗獷的表面,顯示出一種蒼涼之美。不過這種頗具美感的墻體,有些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明顯的破損。
一座古瓷窯還不足以讓孟家井在小鎮(zhèn)旅游中脫穎而出,但是加上古瓷片堆積層呢?再加上籠盔墻呢?每一個元素,都在強化孟家井與眾不同的IP形象,給游客疊加一個個“在路上”的理由。
山西古建的知名度存在于許多小圈子里,比如山西古建所在之處,基本上都有采風的人。近到店頭古堡,遠至磧口古鎮(zhèn),村民們都很樂于告訴游客:我們這兒可多畫家來寫生了。在村委會辦公室看到的畫作復制品,讓我們相信的確有畫家,甚至是非常著名的畫家畫過這里的古建,但要是跟安徽屏山無處不飛筆相比,山西的古村落就太冷清了。以服務畫家寫生為主題的古建旅游應該是什么樣的?需要什么樣的設(shè)施?需要什么樣的特色服務?找到這三個問題的答案,古建的IP價值才能發(fā)揮出來——通過眾多畫家的筆,提升山西古建的“世界能見度”。
只有古建,還不足以讓一個村落成為寫生勝地;有古瓷窯和籠盔墻也不足以讓孟家井真正和陶瓷文化村畫上等號。被譽為“亞洲之光”、梁思成口中的中國第一國寶、留下民國女神林徽因足跡、讓無數(shù)建筑師感動落淚的佛光寺,需要精心打造,才能成為宗教、古建、民國史三界的超級IP。如果缺乏持續(xù)性的政策、資金扶持,沒有專業(yè)團隊來有機地串連這些文化元素,讓周邊環(huán)境圍繞特定主題來建設(shè)發(fā)展,古建就起不到IP的作用。
讓喜歡古建的、對壁畫感興趣的、熱愛彩塑的、迷戀磚雕的、喜歡攝影的、愿意在朋友圈“附庸風雅”的,都知道山西古建的存在,了解山西古建的魅力,把山西古建列入自己的“一生必做”清單,才算用好了山西古建這個超級IP,不辜負歷史留給我們的這筆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