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5日,山西省汾西市僧念鎮師家溝村村口,十幾位年輕人圍著導游,聽一段有關窯洞建筑、晉商歷史、民風民俗的故事。這位導游并非職業導游,而是僧念鎮的副鎮長孟利斌,他在鄰村長大,對這里的一家一戶、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第二位導游是師家溝村村委會主任師要寶,他在師家大院里出生、成長,現在仍然居住在那里。第三位導游是80歲的村民師玉生,他曾經住在大院最高處的那處院落——東本堂。
師家溝是太原科技大學的扶貧點,學校每個月都會組織一批學生到村里進行民俗考察。為了讓年輕人更好地領略傳統鄉村的魅力,學校集合了一支最好的導游隊伍,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到這座國家級古村落的魅力。對年輕人來說,他們可能從來不知道鄉間有這么多精彩故事,也從來沒有耐心去聽老鄉講古。
師家溝的故事很動人。地理上,講它的梁峁狀中山黃土丘陵、褶皺斷裂山地;風貌上講它的千山萬壑,山勢連綿;社會學上講耕讀傳家,農商合一;建筑上講依山就勢,階梯相連,俊宇雕梁;非遺上講面塑、舞獅、紡線、剪紙、布貼;趣聞就講如何“下雨半月不濕鞋”,古人如何設計防盜門;往近了說,講馮小剛拍《一九四二》里張國立飾演的老東家曾站在哪處院落說話;村里的白胡子老爺爺如何受中央美院教授的垂青,去北京做了四年模特……
其實,不止是師家溝,山西每一處古建都包含著同樣的,甚至更加精彩紛呈的故事。只不過,這些信息散落在各處,建筑部門、文物部門、地方史辦公室、學術機構、民間文化研究機構、老人的記憶之中。如果你在各大旅游網站搜索關鍵詞“師家溝”,至少有八萬個結果,其中近兩萬個來自游客的自媒體。如果再算上許多地方正在修的村史、村志、族譜、家譜,一處古建所包含的信息稱得上是海量的。
建設山西古建筑旅游市場,迫切需要有一個平臺,來實現這些信息資源的整合、轉化,形成服務,需要一批導覽員,把這些信息分享給訪客。
有了好故事,誰來講呢?
“你會講古建嗎?比如南禪寺。”我請教一位資深導游。
“能講個五六分鐘吧,泛泛而談。沒有專門學過古建筑,太專業的講不了。”
“學校有專門的山西古建課程嗎?”我請教山西旅游職業學院的老師。
“導游專業有一個章節會講到古建,但沒有這樣的專業課程。我們有幾位學生能講,不過都是出于個人愛好,自己深入學習的。”
“有人專門講古建嗎?”我請教一位來自文物部門的專家。
“當然。”專家用兩小時時間,為我講了一段有關太原鐘樓街的故事,妙趣橫生。
“那你們有針對普通游客的古建導覽嗎?”
答案是“沒有”。不過,他說最近有幾位年輕人,想方設法找到他,就是想聽他講講“咱們山西那些老建筑的故事”。他抽空講了幾次,反響相當不錯,甚至其中一位年輕人建議把這些內容錄下來,制作成網課。“可我沒時間。”專家說。
古建筑考察團的組織者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尋找導覽員。目前為止,被奉若珍寶的幾位高級導覽員都是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的古建愛好者。其中一位透露說:“我們會自己進行系統性學習,然后多次實地探訪考察,不斷補充新的元素進去,慢慢形成自己的導覽內容。這個內容會隨著我們學習的深入,不斷豐富。”雖然在專家眼中,這些導覽內容存在許多瑕疵,但對于普通訪客來說,它們仍然是目前獲取古建導覽服務的唯一渠道。
山西的古建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的過程中,導覽是一個重要元素。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職業院校能否設置古建旅游課程,或者是專業,培養專業型導游?現有導游能否經過專業培訓,成為“考不倒”的以古建見長的專家型導游?誰來幫助文史專家把豐富的知識儲備轉化為訪客喜聞樂見的導覽內容?
一位沉迷于攝影的朋友探訪過許多古建,她說:“在繁峙那次,我們要拍三圣寺,找不著地方,就跟地里干活的村民問路,他居然沒聽過這座寺廟的名字。要知道,這可是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的重要建筑啊!”其實,她接下來就發現,三圣寺就在這位村民的身后,步行不過5分鐘。
古建,無論當初用于居住、宗教、軍事還是儲藏食物,都曾經和村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古建逐漸成了一種被忽視的存在,即使它在建筑史、藝術上赫赫有名,對村民來說,它和自己沒有關系了。
“其實當地居民是最理想的導覽員。”小雯說,她是一家全國性古村保護公益組織的負責人。“你現在去廣東的話,在一些村落會有機會聽到我們輔導過的居民做導覽。他們一般年紀都很大了,對自己的家鄉有感情,愿意分享自己的經驗。我們所做的是把當地古建和村落的基礎知識制作成課程,老人家來上課,參加考試,通過之后拿導覽證。訪客很喜歡這種專業知識與個體經驗相結合的導覽方式。導覽基本上是免費的,但訪客增加,能為整座村子帶來收益,村民可以分享到。”
小雯還聯絡到從鄉村考到大城市里讀書的年輕人,請這些年輕人在假期返鄉期間,一起做家鄉的古建導覽服務,“年輕人在外面讀書的人,想法會不一樣,傳播方式也會多樣化。只有讓年輕人認識并愛上自己的家鄉,家鄉才有希望”。
通過公益組織,小雯邀請建筑系畢業生、文史館的研究員、自媒體寫手深入到村里,挖掘當地古建資源,輔導居民做導覽員,告訴居民如何講述精彩的古建故事。在城市里,也可以做同樣的嘗試,甚至可以做得更好,特別是退休教師,只要稍加培訓,就能成為出色的義務導覽員,因為這個群體最懂得傳授知識的技巧,擅長與人溝通。
通過做導覽員的方式,從老人到孩子,對于自己家鄉的資源有了新的認識,產生了不一樣的感情。一個從太原考到北大的年輕人回憶自己剛進校時,來自廣州、南京、杭州的同學,都在介紹自己的家鄉有什么名勝古跡,“他們在中學都上過鄉土課,只有我對自己的家鄉一無所知,只知道五臺山這個名字,問題是五臺山也不在太原啊”。面紅耳赤以后,他開始關注家鄉,關注家鄉那座以前從來沒有正眼看過的城隍廟。慢慢地,他對自己家鄉的古老文化從認識到認同,到引以為榮。他近兩年的假期都是在家鄉度過的,他在嘗試以溫柔的語氣,向每一位訪客介紹自己家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