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長虹橋公交站的“共享馬扎”引發關注。據報道,“共享馬扎”與普通馬扎無異,僅是椅子面上多了一個二維碼,無需押金,掃碼可坐。有網友調侃,不太明白共享馬扎的生意邏輯——“不掃碼就坐,難道會把人彈走嗎?”據了解,馬扎僅投放一天就丟失過半。相關公司客服表示,已預料到馬扎會丟失,該行為算是公司項目的前期推廣。
繼共享單車后,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睡艙……共享經濟大潮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細微之處。只是到了所謂的“共享馬扎”,好像有些不對味了:共享經濟似乎正從最初的資本風口,沿著一條奇怪的路徑發展而去,演變成一場“腦洞清奇”的營銷狂歡。
有人說這一所謂的“共享馬扎”頂多算是公益馬扎,不過,與其如此不如說是“廣告馬扎”更為合適。從公司客服的回應也能發現,醉翁之意不在酒,共享馬扎的根本目的不是共享而是一次低成本推廣——不得不承認,他們成功了。
近一年中,一大波共享經濟產品蜂擁而至,曇花一現。其中不乏有志于探索新商業模式的公司。但更多情況下,從此前的共享雨傘到共享馬扎,“共享經濟”逐漸變了味,從輿論聚焦的熱點和政策鼓勵的風口,成為了炒作營銷蹭熱點的“順風車”。
若從營銷角度,這樣的行為實現了最大程度的傳播。但一次次的“蹭熱點”,卻是對共享經濟在公共話語里的不斷污名化,導致投資方與公眾對共享經濟價值的重新審視。那些在該領域真正可能有所創造的公司,卻難免會被炒作埋沒,最終導致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共享經濟作為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模式本身是值得肯定的,也是人類商業文明的一次進步。它提升了商品使用效率,能夠最大程度的物盡其用,也是節約社會資源的一種理想模式。在這一過程中,企業與消費者間的關系發生變化,這種變化也給企業帶來新的發展契機。
共享經濟發源于美國,但在互聯網+的政策鼓勵下,在中國得到了充分發展。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預測,未來幾年,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到2020年交易規模將占GDP比重的10%以上。
可我們也看到,在中國的共享經濟實踐里,即使是做的非常出色的共享單車,目前也出現過多過濫等問題,某些時候,不僅沒有提升物品使用效率,反而變成社會管理的負擔,遑論搭著共享經濟概念炒作的營銷行為。
作為一種更有效率的商業模式,共享經濟未來的發展固然值得期待。但與此同時,也需要警惕資本熱捧和營銷炒作導致的資源浪費。從“共享經濟”產品的轟轟烈烈,到令人啼笑皆非的“共享馬扎”,開始使“共享經濟”逐漸背離本來初衷,淪為一場尋找接盤俠的資本狂歡。
共享馬扎暴露的,恰恰是這種被過度解讀的“共享經濟”下限。不過,這也是一個恰當的提醒,目前火熱的“共享經濟”,能帶來多少經濟增量,如何將“共享”模式化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我們需要審視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