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最高人民法院、山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共同發起全媒體直播行動,對18起涉民生、金融典型案件的集中強制執行進行網絡直播。此次行動涉及標的金額490萬余元,共拘傳、拘留“老賴”12人。據悉,本次行動有近30家媒體參與直播,超過1000萬網友在線觀看,2名被執行人當場履行了法律義務。
法院判決之后,老賴以“拖”、“賴”、“躲”、“逃”等手段抗拒執行,這等于是讓法院的判決成了白條。在交通事故、人身傷害賠償之類的執行案件中,賠償款遲遲不能到位,就讓受害人難以接受下一步的治療,只能在病床上痛苦而無奈地等候。
破解執行難是這些年來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的方向,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又通過了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規定了11類100多項懲戒措施,涉及社會生活、經營生產的方方面面。截至今年6月,累計已有749萬人次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全國法院共限制728萬人次購買機票,274萬人次購買動車、高鐵票。
限制老賴的一系列措施已經起到了突出的效果,而一些新措施的試行,也讓我們眼前一亮。
例如,對強制執行過程進行全媒體網絡直播,就至少可以起到三個方面的作用。其一,可以對有錢卻不還債的老賴形成輿論壓力,敦促他們盡快還錢;其二,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法院判決的權威性、依法執行的威懾力得到進一步的確立,警醒更多的老賴主動執行法院判決;其三,全程直播對于法院的執行法官等工作人員來說也是一種約束,讓他們的執行工作更加文明、更加規范化。
除了全媒體直播,最近一段時間為了破解執行難,各地法院想出來的新招還著實不少,例如潢川法院日前出動無人機抓老賴;膠州法院首次懸賞抓老賴,舉報獎金500元起步;河南法院為老賴定制“失信彩鈴”……這些辦法只要效果好,都不妨推廣開來。
需要注意的是,直播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點類似于“游街示眾”,可以說是敦促老賴的無奈之舉,所以在使用的過程中也要多一份謹慎。其實,在這樣一個大數據時代,用“互聯網+”的辦法治老賴,除了直播還有很多招數可以用。
這是因為,大數據和實名制的結合,實際上已經給社會信用體系的完善創造了絕佳的機會,利用好大數據的“火眼金睛”,就可以追蹤到“老賴”們的任何蛛絲馬跡——不論是在存錢的過程,還是花錢的過程,資金從哪里來、到哪里去,何時可以依法凍結,都不再是一件難事。換言之,做好了“大數據”的充分應用,“執行難”或許就會成為過去式。
除了老賴的懲處機制,守信的激勵機制也應該盡快建立起來。去年年底,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對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作出部署,要求教育、就業、創業等領域對具有優良信用記錄的個人給予重點支持,盡力提供更多便利服務。
當這樣的指導意見逐步落地,當誠信成為“通行證”,失信則處處碰壁,才會有更多的人愛惜自己的信用,把信用當成極其重要的無形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