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網站消息,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總體上,7月份國民經濟進一步延續了經濟穩中向好、結構調整深化的發展態勢。
今年年初以來,因為中國經濟指標的回暖,引發了關于中國經濟是否進入了所謂的“新周期”的討論。這種討論隨著上半年經濟增速達到6.9%的數據而達到了高潮。實事求是而言,上半年中國經濟數據的確靚麗。無論是民間投資、制造業、投資、進出口,還是房地產,都交出了一份絕對超預期的答卷。進出口更是在去年全年負增長的情況下上半年增速高達19.6%。
新周期何時會來?
那么,什么是新周期?目前中國經濟界關于“新周期”的討論,并非經典的宏觀經濟學中所謂的經濟周期。在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周期一般指帶有一定規律性的由累積性上升和下降構成的經濟過程,描述商業的繁榮和蕭條。理性預期學派的盧卡斯將經濟周期概括為“經濟變量對平穩增長趨勢的偏離”。可見,在經典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中,經濟周期指的是一個包括了擴張、衰退、收縮和復蘇的完整過程。而目前中國經濟界討論的“新周期”和經典的經濟周期是兩碼事。
中國經濟究竟會不會有新周期,答案是肯定的。但這個新周期并非經濟界目前討論的快速進入反彈的周期。正如國家統計局發言人所言,經濟新周期“實際上核心的問題有兩個,就是怎么看當前中國經濟和下一步的走勢。”我在過去多年一直強調,中國經濟不存在短期反彈的周期,因為當下經濟的增長速度絕非很多人認為的很差,而是很好。
有些人總是拿過去兩位數的高增長來印證現在6.9%的增長“差”,這是違背基本常識的。而且,在中國經濟趨勢性告別過去高增長的情況下,僅憑短期數據的反彈就輕言經濟快速進入“新周期”既缺乏理論依據,也缺乏事實的支撐。
要看到“長周期”的價值
中國經濟的新周期絕非什么數據短期反彈的“新周期”,而是應該看到中國經濟下一步在經濟增長動力、產業結構等“內核”和“基因”的變化。站在一個長周期的高度,從容面對中國經濟數據的起伏。
7月份政治局會議研判中國經濟時,特別提到,“要站在經濟長周期和結構優化升級的角度,把握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保持頭腦清醒和戰略定力,堅定不移抓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妥善化解重大風險隱患,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這句話里提到的“長周期”非常重要,“長周期”比“新周期”更精準地把握了中國經濟未來的趨勢。所謂長周期,就是供給側改革,就是中國經濟真正的升級轉型,就是用供給側的高度和標準來判斷,而不是靠短期的幾個數據。
如果中國經濟真的有什么“新周期”的話,我們理解的“新周期”將完全不同于業界討論的“反彈周期”。筆者認為,我們理解的“新周期”起碼有三個內涵:第一,新周期必須有新的動能,經濟增長動能的轉換是判斷新舊周期的關鍵,就此而言,這個轉換過程還遠遠沒有完成;第二,新周期必須有新的產業,也就是判斷“新經濟”在中國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盡管“新經濟”方興未艾,但還難以替代過去的“舊經濟”;第三,“新周期”需要新的國民財富的分配結構,需要啟動消費所必須的收入結構,這個過程還很漫長。這三點也是供給側改革著力需完成的任務。
有鑒于此,我們有信心認為,中國經濟很多方面都在悄然嬗變,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新周期”前夜,對此,要有信心。但中國經濟的“新周期”絕非有些人所言的“反彈”周期,一些人老幻想中國經濟回到過去的高增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希望在中國經濟真正的“新周期”,續寫中國經濟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