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國民教育序列中,普通高中好于職業高中,大學本科要高于高等職業專科,但教育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出現“本科生滿街跑,技術工無處找”,如今不少大學生畢業后再去職業院校“回爐”。
中國的大學原本應該很適應職業化的教育需求的。1952年以后,中國高等教育學習蘇聯模式,著力培養工程技術等領域的專門人才,學科設置細致、專業很窄,應用性強,在最著名的大學,學院多達數十個,精確地對應不同的就業去向。相比之下,哈佛只有10個學院,斯坦福只有7個學院。
遺憾的是,面向職業的教育,目前中國高校還很難勝任。
首先,高校沒有分層,大學學術研究與職業教育的分層不明顯,各學校設置過細的專業,專門知識過時得快,一旦調整不及,就業就容易成為老大難,國際經濟與貿易是其中的典型。教育主管部門意識到這個問題,前幾年教育部提出要對高等院校分層,未來將籌建600所面向職業教育的高等院校,包括新設本科院校或現有本科院校轉型,定位于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技術型人才。
但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國教育體制管得多、管得嚴,學校在招生專業、招生名額、課程設置等方面自主權較少,這制約了他們追蹤市場需求的能力,較難順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市場上比較知名的職業培訓學校,反而大多是民營的。
其次,職業教育并不意味著學生品質、師資、投入要低本科一等。以職業教育最好的德國為例,師資要求高,與企業合作多,同時德國意識到未來充滿變數,職業教育并不是為特定的崗位培養特定的技術工人,因此學生需要學習很多綜合知識,扎實的學術功底還保證他們有能力不斷學習新知識。
現有的高等教育考核體制下,中國多數大學傾向于做大規模、做多學科、做學術研究型大學,職業教育成為少數公立大學和民辦大學不得已的定位,教師人才、政策激勵遠遠次于綜合、研究型大學,教出來的學生的水平可想而知。
這些使得職業教育學生的流失率很高,中西部地區的職業高中輟學率高達30%到60%。甚至一些職業學校在招到學生以后,就將他們送到企業去實習,不教授任何知識。
說到底,大學生“回爐”讀職校,是中國高等教育、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匹配不合理的警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