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過去八十年了。
八十年后的今天,當孩子問我們:“什么是戰爭?”我們和孩子們談些什么?英國作家麥克·莫波格說:“別以為對悲傷的理解是在你長大以后的某一天突然開始的,而在此之前你只能被逗樂。事實上,今天長大的每一個孩子,都必須思考他周圍世界的種種沖突,他們都應該讀一讀《安妮日記》。”
逃避和回避并不能提供內心的庇護,告訴孩子關于他們生活的世界,包括哪些令人不快的過去。告知傷痛,也提供撫慰,促進孩子運用內心的力量應接,這才是對他們最好的保護。通過戰爭體味人性的本真,用愛和溫情面對沉重悲涼的境遇,才能給予孩子長久的安全感。
善良,是對他人痛苦的想象力。在一個安全的環境里,讓孩子了解戰爭中真實的世界、真實的心靈,培養孩子的敏感和想象力,孩子才能懷抱悲憫和對生命的尊重,才能積蓄內在的力量,與一個美好但同時也是復雜和困難的世界相處。
可以看看繪本作家保東妮近日出版的繪本《繡花兒》和《牧童》,它們用戰爭中孩子的經歷再一次鼓蕩起與生命的共鳴,把珍惜和愛放進我們的心中,重新連接起我們與過去和未來的紐帶。
《繡花兒》講的是,1937年,繡兒和父母從上海逃往北平,在北平開了一家繡衣店。冬天,雪下得很大,一位穿著和服的女子,來店里買了一件繡著梅花的嬰兒肚兜兒……春天,戰爭快結束了,繡兒和媽媽在家門口發現了一個棄嬰,從此,繡兒有了妹妹花兒。繡兒和花兒身世不同,卻用歡笑寫下亂世中溫煦的故事,姐妹情、父母愛,以及超越種族的人類溫情。
《牧童》是對小英雄王二小故事的繪本講述。1942年的中國北方大地硝煙彌漫,寧靜的田野,走來了一群端槍的人,槍炮代替了牧歌,牧童變成了守護家園的勇士,“牛兒還在吃草,放牛的孩子卻不見了”……
假如誠如哲人所言——世間萬物的真相,只有孩子,才能最明確、最完全地見到。那么,中國原創繪本《繡花兒》《牧童》希望向孩子表達怎樣的真相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并不能深切地感受戰爭這樣沉重的話題,為何要講給孩子聽?
戰爭,不是遙遠的過去;記住曾經的苦難,并非要種下仇恨的種子。讓孩子嘗試理解失去,才能更真切地珍惜擁有;讓孩子懂得戰爭,才能更深刻地熱愛和平。向孩子講述無法挽回的過去,是為了和孩子一起聆聽生命的共鳴,種下和平與正義的精神種子。
冬天的積雪和春天的花瓣,循環交替;翻滾的炮火和悠揚的牧歌,此起彼伏。戰爭帶來痛苦和犧牲,但也激揚著正義之氣。這一切,都是戰爭年代的孩子眼中的真實,也是需要向和平年代的孩子講述的真相。講述,就是恢復和還原,就是一種重新找回的過程,就是以孩子的視角找回時間、找回記憶、找回那些陌生而真切的生命。
人與人之間的溫柔、善意,是絕望中綻放的光芒;普通人的承擔,普通人的堅韌、勇敢和智慧,是黑暗中閃耀的光輝;生命與生命的聯結和彼此守護,是永恒而至高的人性之美。一個人的心靈能承載多少的愛,就能夠承受多大的痛,向孩子講述戰爭,更重要的是和孩子一起感受真實的心靈、正義的分量、人性的光輝與和平的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