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Vbike共享單車對外宣布,將從2017年6月21日起停止運營,沒有退押金的用戶,盡快申請退款。3日,3Vbike創始人巫盛華稱,由于未能融資成功,他自掏腰包造了1000輛自行車,投放市場后僅找回幾十輛,部分地區車輛丟失率達到100%。就在三周前,僅僅運營5個月的“悟空單車”也正式宣布正式停運。
不過,兩家共享單車的停運卻不意味著熱度的減退,相反,共享單車市場正熱情高漲。6月13日,摩拜宣布獲得超6億美元融資,用來加速國際化,登陸全球第100個城市——英國曼徹斯特,并同步進入毗鄰的索爾福德。與此同時,“小黃車”ofo也正開展國際化戰略,預計今年年底前進入20個國家和地區。“共享單車”隨著“共享經濟”一同走進了大眾視線,那么,究竟什么是共享經濟?
事實上,共享經濟通常用于描述涉及網絡交易的經濟和社會活動。其最初來自開放源代碼的區域——狹義概念指以對等的方式共享商品和服務,廣義則用于描述通過在線市場,完成的任何銷售交易。閑置資源是共享經濟產生的物質基礎。比如,有些人擁有房屋卻不常住,擁有汽車但不常開,長期閑置形成浪費。而另一些人則存在對資源使用權、而非所有權的需求。
因此,共享經濟又稱租賃經濟,是一種共用人力與資源的社會運作方式,包括不同個人與組織對商品和服務的創造、生產、分配、交易和消費的共享。不過,“共享經濟”這個詞,經常被批評為具有誤導性,有經濟學家認為,即使能夠實現對等交換的服務,也可能是受利潤驅動。另有觀點反駁稱,對于一個民主化的市場,即使該術語用于描述更廣泛的服務,仍然合理。
不過,共享經濟具有弱化擁有權、強化使用權的作用是不爭事實。在共享經濟體系下,人們可將所擁有的資源有償租借給他人,使未被充分利用的資源獲得更有效利用,從而使資源整體利用效率變高。
共享經濟依賴于用戶共享的意志,為了以對等方式共享商品和服務,用戶必須相互信任。世界分享經濟組織表示,他們致力于建立和驗證其社區成員之間的信任關系,包括生產者、供應商、客戶或參與者。除了信任他人,共享經濟平臺的用戶也必須相信平臺本身以及手頭產品。
不過,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究竟什么樣的交易活動能夠被定義為共享經濟并計入統計,是一個尚待明確的問題。美國商務部2016年6月的報告顯示,共享經濟規模和增長持續低迷的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對于共享經濟交易的規定尚不明確。
事實上,共享經濟的初衷是存量經濟,其并不能創造增量。而當下中國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市場,顯然是從增量著手。由于利用效率的提高,同等產出增量需要的投資也會減少。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國市場的共享經濟是否符合原始初衷,或許還需要再多些觀察。
不過,共享經濟將是大勢所趨卻無需贅言。據PricewaterhouseCoopers研究報告,目前著眼于共享經濟的研究共有五個范圍:旅游、汽車、財務、人員配置和媒體等。雖然2014年,這些行業中共享經濟的全球支出總額約為150億美元,僅占總支出5%;不過,2025年之后,預測共享經濟支出可能增加到3350億美元,約占總支出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