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硬、文化軟”的困境愈演愈烈
唯經濟增長至上的發展觀使得文化建設始終屈居末席。文化的價值無法像經濟一樣可以用產值、利潤來衡量,因此在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歷程中,各級地方政府都執著于提高經濟的發展速度,卻對文化建設普遍采取了輕視的態度。“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口號之所以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睞,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一口號迎合了社會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之心。文化投入見效慢,對幾年一任的地方官員而言,往往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自然難有太大的投入,發展經濟、建設項目也就成為各地政府的首選,文化建設則成為會上喊重要、會后不作為的“雞肋”。由于長期得不到政府的重視與支持,公共文化建設中文化產品和服務遠遠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群眾的文化權益得不到保障,基本文化生活得不到滿足。
2.工業強縣的文化短板依然突出
與我國大部分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地區一樣,以往長沙縣也并未將“文化建設”擺在多么重要的位置。雖然長沙縣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文化建設始終是民生建設和公共服務中的短板:作為中部經濟實力第一縣的長沙縣,其星沙文化中心于2015年年底才正式啟用,而星沙體育中心2015年才剛剛動工建設。這在全國經濟實力較強的縣市中,都屬于非常尷尬的現象。這一問題也暴露出長沙縣在以往的城區及鄉鎮整體規劃中,對群眾文化活動的場地和公共活動空間建設問題考慮不足。在2009年以前,長沙縣的鎮(街道)、村(社區)中鮮有文化活動場所。長沙縣文化建設還面臨另一個特殊的情況是:這里毗鄰湖南省會長沙市,從東、南、北三面環繞長沙市區,長沙市是名副其實的娛樂之都,在這樣一座休閑娛樂城的周邊,其自身可以拓展的文化消費市場非常有限,長沙縣城內因此也很難見到成氣候的文化消費場所。如若文化產業的發展舉步維艱,那么在文化事業建設上是否會有所突破?
3.“送戲下鄉”“文化惠民”遭遇現實尷尬
“自上而下”的文化輸血難獲百姓認可。作為被動者,長沙縣的群眾在以往的文化建設工作中雖然沒有發言權,卻用自己的行動表達了他們的態度。據長沙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馬博介紹,2009年以前,長沙縣的“送戲下鄉”和“文化惠民”活動經常出現這樣的場景:精心編排的晚會,觀眾卻寥寥無幾;送電影下鄉時電影還未結束,村民卻已早早離場。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些對“文化下鄉”節目不認可的群眾又在另一個舞臺上自娛自樂。長沙縣城鄉在婚禮、喪禮中歷來有請戲班或藝術團表演節目的傳統,戲班表演結束后,人們就自己登臺唱戲、唱歌,雖表演者水平不高,卻總能贏得滿堂彩。這樣的反差讓長沙縣的文化工作者們不得不反思其工作的成效。經過一段時間的基層走訪和調研,大家逐漸意識到:文化需求千差萬別,而現有的統一標配無法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
雒樹剛部長在長沙縣福臨文化站與正在輔導的文化專干親切交流
只有充分尊重“自下而上”的群眾主體地位才是獲得支持的有效途徑。長沙縣文廣局副局長沈俊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是群眾對文化的需求倒逼了我們不斷為他們提供高標準的服務。”正是這樣的倒逼過程使長沙縣委、縣政府與縣文化主管部門意識到,群眾才是文化建設的主體。在群眾眼中,文化之所以能夠成為值得他們全情投入的一項活動,其意義就在于這是他們參與公共活動、公共建設的重要途徑。在長沙縣如火如荼的“樂和鄉村”建設,也是選擇文化作為重要切入點。這使長沙縣隨后開展文化建設工作時的思路發生了轉變,因為既然群眾才是文化活動的主體,那么就理應將文化權益歸還給群眾,滿足他們的文化需求,讓他們行使主體的權利,不能再以大包大攬、計劃指令的形式進行公共文化建設與管理。
安沙鎮歡樂大家唱晚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