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存智:現行農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
“發揮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后發優勢、提升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動能、就地就近實現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提升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減貧發展三大路徑。5月24日在廣西上思縣舉行的第二十六屆中國城市化論壇上,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副主任胡存智出席并做了主題為“新型城鎮化與扶貧創新的幾點思考”的演講時做上述表示。
胡存智還就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扶貧的體制、政策障礙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第一、農村土地制度不利于城市資源向鄉村流動。避免在觀念和政策上有意無意地將城市力量視為鄉村發展的對立面,只有將城市的人才、資本、管理和知識等吸引到鄉村,形成真正的城鄉要素全面雙向流動。第二、現有官員績效考核制度難以為綠色發展提供足夠的激勵。如果考核過于重視GDP,則地方政府就會按熟悉的以工業項目為主的老套路發展經濟,沒有足夠地激勵探索綠色發展。第三、“貸款難、貸款貴”一直是制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的瓶頸。國有銀行、民營金融、小額金融、互聯網金融、綠色保險等,在農村的發展均滯后。應探索通過貧困地區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方式參與城鎮化項目建設的有效途徑。第四、在以增值稅等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下,地方政府缺少足夠的綠色發展激勵。應通過將消費稅改造為銷售稅、改革資源稅和財產稅、建立跨地區生態環境稅收分享機制等措施,為地方提供穩定的稅源,就可以為地方政府走綠色發展道路提供財稅激勵。第五,凸顯貧困地區生態安全屏障功能,探索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第六、將互聯網和信息通訊技術等基礎設施,作為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戰略性投資,著眼于打造面向未來的數字經濟,為其發揮后來居上的優勢創造條件。
防城港市委常委、副市長田博致辭
防城港市委常委、副市長田博介紹了防城港市近年來的發展情況,他說,防城港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有力推動了高鐵、高速公路、城市路網、水電氣供應、污水垃圾處理、通訊、公交等一大批城市建設重點工程實施,給防城港的城市面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城市規模、品位、環境不斷邁上新臺階。全市人口城鎮化率達55.1%,城鎮化質量廣西第一,居全國286個主要城市中的126位,先后獲得“中國氧都”“中國長壽之鄉”“中華詩詞之市”“中國白鷺之鄉”“廣西衛生城市”“廣西園林城市”等殊榮。
上思縣長覃森匯報上思縣新型城鎮化和扶貧工作情況
上思縣縣長覃森表示,上思地處南寧、防城港、欽州、崇左四個地級市“1小時經濟圈”的交匯點,距南寧吳圩國際機場65公里,距離防城港、欽州港兩個港口只有100公里左右,具有近邊、近海、近首府、近航空港等特點。自然資源稟賦突出,全縣耕地面積86萬畝,林地面積268萬畝,宜牧面積51萬畝,尚未利用的荒山荒地近15萬畝,可開發利用土地多,發展空間很大,生態環境優美,空氣異常清新,尤其是十萬大山核心區內負氧離子含量極高,是名副其實的“中國氧都”。
原建設部總工程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金德鈞發言
出席第二十六屆中國城市化論壇的原建設部總工程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金德鈞建議,像廣西上思縣這樣的貧困地區,在扶貧開發和城鎮化中具有后發優勢,應借鑒改革開放30多年來發達地區的經驗、良好的政策和已經取得的成果。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優化行政審批環境,同時可以允許部分地區先行先試,按照“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在財權、人權、事權上適當放權,從資金、土地、項目、稅收、金融、戶籍管制和產業發展等多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完善就地城鎮化、特色城鎮化發展模式,以點帶面,因地制宜,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上思應緊緊圍繞“十萬大山”綠水青山這一生態后發優勢,全面聚焦“南寧綠肺”這一發展目標,重點突出“中國氧都”品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