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吃包辣條壓壓驚”,這個段子一度讓辣條晉升為“網紅食品”。這種面制品是主要的“五毛零食”,但伴隨著廉價的是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問題,以及行業的無序野蠻生長問題。有媒體近日梳理發現,自2015年至今,全國有15個省份共計131家辣條生產企業的195批次辣條上了食藥監局的“黑名單”。
辣條,估計是幾代人童年記憶中的美味。但記憶雖好,這些辣條食品的安全狀況,卻令人失望。這些年,問題“五毛食品”、辣條產業屢有曝光,結果讓人觸目驚心。統計顯示,195批次不合格產品中,安賽蜜、糖精鈉、甜蜜素這三種甜味劑出現了64次,占32.82%。其中,根據國家對食品添加劑的規定,糖精鈉不能用于調味面制品。而被列入食藥監局“黑名單”的131家企業中,僅49家擁有注冊商標,占比為37.4%。問題的嚴重性可見一斑。
對于以辣條為代表的“五毛食品”的安全狀況,坊間素來有這樣一種認知偏差,即學生消費能力低,決定了他們只能買這類價格低廉的食品,有些問題也屬正常。這種看法,表面看似乎有其道理,但實際上卻混淆了是非。一方面,食品價格低廉與質量不過關,其實是兩個本質不同的問題,兩者并不能劃等號。定價是市場主體的自由,但質量存在問題卻屬違法。另一方面,“五毛食品”流行多年,價格卻幾乎不變,這與物價水平和學生零花錢提高的幅度極不相稱,這本身也能夠說明其中的貓膩。
媒體調查發現,城中村、城鄉接合部、邊遠農村等是辣條企業的生產集中區域,學校周邊商店、集貿市場、批發市場則是辣條銷售的集中場。也就是說,“五毛食品”的銷售主要是面向中小學生,且主力市場是城鄉結合部或農村地區。其中原因,并不難理解。前者是因為,契合了中小學生群體的“零食偏好”與消費水平,后者則更多可能是因為在農村地區,生產、銷售的監管力度都要低得多。此前有媒體報道,偏遠農村幾乎成了問題假冒偽劣產品的傾銷地,在這點上,問題重重的“五毛食品”無疑就是其中一例。
從以上辣條產業的生產布局和市場定位可以看出,其之所以發展為中小學生食品安全的一大痛點,說到底還是與市場監管的不力和監管力量分配的不均有直接聯系。且由于利潤高達50%以上,加上面筋制作生產對技術、資金的門檻不高,使得一些原本做醬干制品的作坊、工廠紛紛開始進軍辣條行業,形成了批量化復制,并迅速蔓延到了全國,造成了一種無序的野蠻生長。而個別地區的辣條產業還成了地方支柱。在這種背景下,監管的滯后,與地方治理上的“投鼠忌器”,使得“五毛食品”問題愈演愈烈。另外,安全規范的缺失,也打開了制度“后門”。如遵循差別保護原則,不少國家對于面向兒童的食品,一般都有專門的安全規范。但我國目前還并未出臺專門的兒童食品安全標準。
生活水平在提高,孩子們卻依舊被問題重重的“五毛食品”包圍,這顯然太不正常。不是孩子們只配享有這類價廉卻不物美的食品,而是市場監管的乏力,讓該類產業陷入了依靠價格和低門檻優勢的灰色路徑依賴之中難以自拔。就此來說,辣條產業也亟需要一場供給側改革。當然,這種改革不是要依靠行政力量做強制性的調整,而是要通過完善食品安全標準,強化執法力度,讓那些處于灰色狀態的問題食品小作坊能夠早日被淘汰,讓行業進入“優勝劣汰”的市場良性循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