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之相伴的是,快遞垃圾數量劇增。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快遞業所使用的膠帶總長度為169.85億米,可以繞地球赤道425圈;2016年,全國約產生300億個快遞包裹,隨之產生的紙殼、膠帶、塑料袋等垃圾的體量可想而知。專家學者表示,快遞垃圾如果處理不當,所帶來的污染將十分嚴重。建議從減少快遞過度包裝、應用可分解材料、加強回收再利用、完善相關監督管理等多種渠道強化綜合治理。(經濟參考報)
快遞包裝目前只有行業性的倡議式指導性自律規定,而缺少具有普遍強制性的制度規范??蓞⒖紘?,對包裝物的構成、環保要求、包裝規格和價格進行統一規定,就如限塑令施行幾年來,至少讓目前超市購物時,民眾多了一個自費選項,或是倒逼著一部分人養成自帶購物袋的環保習慣。
而快遞包裝牽涉面,顯然比簡單超市結賬終端,要系統而復雜得多。除了底層硬約束的全國規制外,靈活實操層面,電商平臺、包裝生產者、賣家、購物者,環環相扣,其實都可助力環境友好型的快遞生態育成。
所謂能力大責任大,壓成本賺快錢,終究不是長久之計。特別行業龍頭,更該在綠色環保這些不會立即產生真金白銀,但是利在千秋后代的公益性領域,進行科研投入和產出,以企業責任來加持自己領袖地位。我們欣慰地看到,去年有致力于環保創新改進,以推廣100%可生物降解的快遞包裝袋和無膠帶環保紙箱為己任的“綠動計劃”;一個月前,物流環保公益基金成立,綠動又往前挪動一步。跬步致千里,任何細微努力都值得期許。
還有業內算法的優化調整,讓包裝和物件更匹配,不再有“幾兩的東西幾斤的包裝”等尷尬,讓過度包裝、資源浪費和垃圾污染,在技術層面得以被更好控制。而賣家和消費者,也該有意識地進行配合,包裝適度、材料選擇與成本掛鉤,明晰規范,又有價值引導,拆解后,自覺垃圾分類,不造成二次污染。
長痛不如短痛,何況生態環保是繞不開的社會選擇。血色治污代價太多,先污染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何況快遞污染早已非苗頭征兆而幾成沉疴頑疾。最近的新聞就同樣有快遞業黑科技被點贊——“義烏快遞公司幕后如科幻片小機器人能識別快遞單選擇最優路線”。其實論資金和科研實力,我們并不差,只要將同樣的決心和誠意投入環保方面,類似的驚嘆一定會早日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