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建平:用市場思維準確定位小鎮特色產業
中國(香港)旅游設計院院長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委員
中國策劃研究院副院長
聯合國和諧基金會高級設計顧問
我記得看過一幅上世紀80年代的漫畫,畫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從西天取經回到長安,剛進城,發現滿大街都是《西天取經秘籍》、《西天取經大全》,當場師傅就暈菜了。我做了多年的鄉村、小鎮,突然有一天發現我不會做了,因為滿大街都是鄉村發展的秘籍,鄉村發展正確的道路。有人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又是一個最壞的時代。拿小鎮來說,地產商把它看作是鄉村地產,到農村圈地做地產。資本家把它看作是資本盛宴,所以資本最喜歡聽PPP,只要有PPP,哪怕你在天涯海角,他都樂呵呵地跑去,因為他先花錢,政府兜底。藝術家認為施展才干的機會到了……所以,亂不亂?我覺得是亂象叢生。但中國社會不就是這么一高一低、一坎一坷螺旋式發展過來的嗎?如果對城鎮的認識全都到了極限、接近真理了,那么,這個城市、這個社會也就開始停滯發展了,就像現在的香港、日本一樣。正因為探索、正因為所謂的亂象,才有無限的可能。那么,從戰略上怎么解讀小鎮?小鎮的歷史形成,如果說有三種模式,那么第一種是商品交換地聚集的小鎮,第二種是商品生產聚集的小鎮,第三種是以服務性業態生成的小鎮。今天,我們又做小鎮了,那我們的小鎮怎么落地,我講三點。
第一叫“立命”,就是認識自己。我認為橋圩“硒+N”的產業模式把握住了非常好的專業準入的主題,但席間發現大家在談羽絨、談荷花,談這里其它的特色。如果都是特色,這個特色小鎮就沒特色了,但是又舍棄不了哪一項。因為這里的羽絨產業在全國、在世界所占的份額都不少,談到富硒,又與長壽息息相關。那么,如何詮釋這樣一個主題呢?我想可以以空間半徑來劃分市場,就是哪些資源從市場的眼光看是稀缺的。我最近在巴馬和他們一起做養生,巴馬就是被一個大健康理念炒起來的,現在幾乎達到了圣地的地位。但是巴馬的條件遠遠比不上這里,那里連高速路都沒有,小城鎮可以說簡陋不堪,而且山高、路偏、糧田極少,但就為了一片神奇的、據說帶有磁力最強的治病的土地,大家就像去朝圣一樣,有的就拿著一卷席子躺也要躺在那塊土地上,接一下那里的地氣、那里的輻射,不管有沒有用,在他心中,就是那么的神圣、那么的相信。無論是媒體,還是權威機構,還是口口相傳,總之,大家共同托起了巴馬養生圣地的神話、預防癌癥圣地的神話,這就是需求。能否滿足這樣強大的需求,就是我們的準入點,就是我們的機會。所以,首先要準確認識自己,用市場思維考慮定位,找出第一主題、統帥性的特色。
第二叫“轉身”。如何把這些主題最快送達消費者,讓消費者感同身受,我覺得要提倡工匠精神。如何把資源在市場這樣一個緯度不放大的情況下重新加以解構?現在這里的羽絨產業好像只見羽毛、只見絨,不見它美麗羽毛的特點在哪里。如果用美麗的羽毛去塑造形象,注入色彩、注入服飾、注入小鎮的空間優勢、注入游樂內容,至少它可以有很多衍生品,就不必再為這個產業如何與旅游硬性掛鉤而苦惱了。其次,我們做的是市場,并不是做哪個行政區域的規劃,可以采取主題公園的思維,比如小街在多遠的距離給人一個放大的興奮點、一個情緒宣泄的高點、一種體驗活動,這個規劃就和傳統城市的規劃、傳統產業的規劃大為不同。我們用這個思維嘗試著做了很多小鎮和縣城,在一個小到連廣場都沒有的縣城,我們利用這里一個關于羌族的傳說,請100多名大學生穿上羌族服裝,天天在街道上圍著火堆跳羌族街舞,堅持了兩三年,老百姓全部參與進去了。現在這個縣城每天晚上幾千名老百姓一起跳街舞,居然跳出一個陜西省的十強縣。
第三叫“呻吟”。現在是自媒體時代、是互聯網時代、是網絡社群消費時代,這里發生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用不斷呻吟的方法把它傳遞出去,和光速同步。所以,要不斷制造新鮮的素材、新的聲音,集體發聲,集體呻吟,那么,再小的村鎮也可能是世界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