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斌:特色小鎮要創造吸引人才的環境
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產業部城鎮化處處長
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國際交流專委會專家顧問
這是一個以荷文化為主的地方,這兩天通過參觀考察,感到這里蓄勢待發,如果用一首詩來描繪,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雖然橋圩離真正的特色小鎮還有距離,但有了目標就好辦。剛才說缺人才,其實人才并不缺,缺的是讓人才發揮作用的環境和平臺,缺乏吸引外來人才來這里創業的環境和制度創新。所有世界上強大的經濟體或者比較好的城市都是人才向往之地,而不是人才流失之地。用好自己的人才,同時吸引外面的人才,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原因。講到人才,我覺得既是指那些高精尖的、搞研發的,能從鴨毛中提煉出氨基酸、能設計出好服裝或者能設計出更好羽毛球的,也包括那些能夠一心一意在一線流水線上生產的工人。龍部長說,如果我們不能把農民工留在城市,讓他們在為城市付出血和汗以后還要回到農村,是不公平的。長遠看,把這些人才留下來,讓他們一心一意成為新的貴港人或者橋圩人,也許你們對外招商引資不僅有空間、有生態,還有穩定的、高度職業素養的勞動力, 這本身就是巨大的挑戰。所以,人才應該是多元化的。
從產業形象來講,要放開思想考慮問題。專家起什么作用呢?起望遠鏡的作用,幫助發現你們看不到的東西、看不到的市場。起放大鏡的作用,幫助找到你們的優勢。起顯微鏡的作用,找到存在的問題。就荷產業來講,如果把荷花、荷葉種在地里,就是農業。如果再養點魚、養點青蛙,搞立體農業,一畝地原來2000元的產值,可能會變成兩三萬元的產值。但是,農業不好干,光靠農民不行,必須有懂市場的人帶著農民去干,去服務市場,這就是我們講的合作社或者是專業大戶。當進一步將荷花或者荷葉發展成為荷塘旅游的時候,就是第三產業了,也是所謂的創業產業。任何一個產業都可以在一二三產業具體發展,包括這里的硒產業、羽絨產業。法國在制定工業再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三個原則,第一和產業的前沿融合,第二和市場再融合,第三有沒有技術。技術說到底就是在講人才,但是人才不是讓來就來的。橋圩離港澳很近,如果能修通城鐵,離南寧也不遠,關鍵不在于有沒有擁有這些人,而在于能不能用好這些人,要學會借助外援,包括中科院、城市化委員會等智庫,因為現在很多資本都在跟著智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