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港2月27日電(記者 黃艷梅)《論道》——中國城市化論壇特別節目《小鎮·大事》27日在廣西貴港市港南區舉行。專家學者以貴港市港南區橋圩鎮為例,就《小鎮·大事》話題展開討論,探討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前外經貿部副部長、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經濟學家龍永圖,原建設部總工程師、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主任金德鈞,中國國際交流中心研究員馬慶斌等專家以及廣西住建廳總工程師楊棟、貴港市政協副主席周桂英、貴港市住建委主任羅均職、貴港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局長羅尚民,貴港市商務局長陳日清,貴港市港南區委書記楊亞俊等官員出席論壇。
特色小城鎮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抓手,也是適應當前中國城鄉要素雙向流動、相互交融、提升效益的必然產物。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政策上發力,助推特色小城鎮加速發展。
2016年7月1日,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出《關于開展特色小城鎮培育工作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建設水平和發展質量。
貴港市港南區位于廣西最大的平原——潯郁平原南部,西江黃金水道貫穿全境,人口68萬,是“富硒農業之鄉”,富硒品牌認定數居貴港市第一,占廣西的10%。廣袤的富硒土地為港南人民帶來了健康和長壽,2016年港南區90歲以上老人有2347人,每10萬人中有百歲老人16人,是國家標準的2.3倍。“十二五”期間,港南區經濟快速發展,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2.1%,高于全國、全廣西平均增速,榮獲國家級榮譽10項、省級榮譽18項。
橋圩鎮作為廣西貴港市港南區的中心鎮,近年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實施小城鎮基礎設施改造提升工程,打造和諧宜居環境,堅持培育特色產業為支撐、打造宜居生態環境,在原有的羽絨等龍頭產業的基礎上,結合富硒資源優勢,實施產業轉型升級戰略,因地制宜培育生態農業、民俗文化、溫泉養生、休閑旅游等特色支柱產業,開啟硒+N產業融合升級密碼,努力探索特色小鎮發展之路,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高度統一。
港南區委書記楊亞俊介紹,橋圩鎮是全國重點鎮、“廣西工貿名鎮”和“中國羽絨之鄉”,全鎮現有羽絨加工企業98家,從業人員3萬多人,年加工羽絨量占全國的28%,占世界的18%。近年來,橋圩鎮先后榮獲“全國農產品加工基地”、“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300佳”、“全國鄉鎮企業合作示范區”和“廣西特色農業十大強鎮—中藥材產業強鎮”等稱號。
“橋圩,以橋成圩,因圩成鎮。橋代表連通、樞紐,圩則代表集市、貿易。”楊亞俊稱,橋圩是貴港東南部的經濟交通中心,地域文化就是重視工商業,敢闖敢干。這一品質貫穿了橋圩羽絨產業的發展歷程,30多年來,廣大橋圩羽絨人從原來的走街串巷收購羽毛、到簡單的小作坊粗加工、再到今天的提檔升級,發展水洗羽絨及羽絨制品加工,以小羽絨“織出”了大產業。
楊亞俊說,當地非常注重招商引資,為產業發展提供活水源頭,先后籌資2億元規劃建設羽絨集中區、羽絨工業城等發展平臺,種下梧桐樹,引來了柳橋集團、華強羽絨等一批集研發、制造為一體的“金鳳凰”,通過發揮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推動產業提檔升級,拉長產業鏈、擴大品牌影響力。目前,港南區正圍繞“建設全國最大的優質羽絨原料加工基地”目標,依托羽絨城和橋圩工貿科技創業園,引導羽絨二次創業,推動港南羽絨產業從“中國羽絨加工交易中心”向“世界羽絨加工交易中心”發展,進一步打響“中國羽絨之鄉”品牌。
龍永圖在論壇現場說,打造特色小鎮對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鎮化建設、引導農民工回鄉創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橋圩鎮抓住“羽絨”和“富硒”兩大特色產業,橋圩人民發揮開放包容、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能打造出有特色、有活力、有人氣的特色小鎮。
金德鈞建議,要把橋圩的羽絨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使優勢更優。同時,結合實際資源、本土優勢,不斷培育和創造新的產業優勢,使橋圩鎮產業發展保持活力。
馬慶斌則對橋圩鎮特色小鎮建設提出希望:“希望每一個來到橋圩的人是為了生活,每一個留在橋圩的人生活得更好,每一個離開橋圩的人念念不忘。”
《論道》是貴州衛視打造的一檔以龍永圖為核心的演播室高端對話節目。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作為節目嘉賓主持,圍繞高度、深度、關注度,關注熱點事件,焦點人物和國際風云,邀請政界名人、商界明星、學界名家共同論道,致力于用普適的、主流的價值觀去進行思想啟蒙和價值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