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堅持規劃引導,抓好配套政策這個前提。
建設“三個城市”只靠領導重視還不行,必須落實到規則上。有了規則和標準,部門在審批項目的時候就有了依據。建設腳印城市是新時期城市規劃建設理念的繼承和創新,需要理論的指導和技術的支撐。為了有效指導規劃和實踐,便于執行和落實,需要將新做法與相關規范結合。湛江修編《湛江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編制《湛江市建設腳印城市規劃技術導則》以及“三個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及時為指導“三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提供有力的規范和引導。實踐與立規相結合,不但將理念和思路轉化為具體的規定和要求,而且確保新措施、新做法得到貫徹和落實。
2、堅持近遠結合,抓好統籌協調這個基礎。
目前,湛江中心城區人口約110萬,機動車保有量20.6萬臺,尚未達到建設地鐵的條件。近期,腳印城市建設以縮減街區尺度,打造生活化街道、科學權分配路、建設慢行系統為主,引導廣大市民近途步行、短途騎行、中途公交出行、遠途拼車出行,提高以公共交通、自行車及步行為主的綠色出行的分擔率,遠期建設高效公交都市,實現軌道、航空、航運、高速公路多式聯運、無縫接駁;與此同時,湛江還結合實際分別提出海綿城市和循環城市建設近期和遠期建設目標和要求,針對性解決現階段存在問題和難題。只有立足現狀、規劃長遠,把遠期規劃和近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基礎入手、從細節著手,才能實現綠色低碳“藍色生態之城”的規劃設想。
3、堅持創新理念,抓好傳承突破這個關鍵。
“腳印城市”建設提出一些創新的觀點和做法,如:規定生活街區的尺度、路權分配的比例要求、機動車道寬度的瘦身要求,沿街商業建筑設置風雨走廊、以及居住組團必須將綠地的2%用作公共空間,臨街設置成街頭綠地等做法和措施,既是理念上的創新,也是傳承和突破。需要規劃管理部門從技術標準、管理措施方面處理好已建和新建的矛盾,形成依法辦事、規范運作的機制,做到每項舉措有依據、每個行動有標準、每個細節有規范,才能使“腳印城市”的理念和做法落到實處。
4、堅持政企合力,抓好資金來源這個保障。
城市建設解決資金問題是難點,只有探索有利于實施“三個城市”發展的長效機制,才能切實解決這一難題。除了制訂促進綠色交通、低碳出行、循環發展方面的政策措施,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資金外,還應該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合力,采用企業捐建、政府補貼(獎勵)、土地捆綁、項目捆綁的方式,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引導社會資金、外資投入建設,才能為探索這一成功實踐提供保障。
5、堅持綠色低碳,抓好城市轉型這個導向。
應對城市發展中的挑戰,打造一座好城市的關鍵是轉型。建設“三個城市”是觀念轉型、消費轉型、行為轉型。隨著寶鋼湛江鋼鐵和中科煉化等重大項目的落戶,以及省委、省政府對湛江的政策支持和傾斜,湛江在迎來跨越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環境壓力。建設循環城市,發展循環經濟是促進湛江市城市與產業雙轉型,以循環經濟模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發展,是實現轉型發展的必由之路;建設腳印城市和海綿城市,是以公共交通、綠色交通為核心,解決城市擁堵,引導低碳出行,建設綠色、生態、安全、宜居之城,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型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轉型發展,謀求后發崛起的湛江“既要經濟崛起,又要藍天碧水”的必由之路。腳印城市、海綿城市和循環城市三位一體,有機融合在新型城鎮化的全過程,是湛江推動城市轉型、實現綠色化發展的探索與實踐,是湛江回歸人本城市的綱領與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