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央視一則“高回扣下的高藥價”的新聞引爆輿論。藥品拿回扣并非什么新鮮的話題,在權威媒體的報道下,再次在公眾視野中凸顯。盡管國家衛計委對高價回扣事件及時回應,表示展開調查,對涉及的違規人員依法依規嚴肅處理。但藥品回扣引發的熱議,卻并未淡化,并觸及到了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痛點——醫患關系。
充分討論才會有共識。毋庸諱言,當社會群體久苦于高藥價,自然會義憤填膺。而新聞報道揭露社會問題的初衷無可厚非,揭開醫藥衛生領域問題的冰山一角,讓公眾得以窺見一斑,這亦是媒體的社會責任。問題存在,不能否認,也無法回避。
透過現象看本質,點名回扣和醫生有關,這只是問題鏈中最基礎和直接的一環。確如一些網民所言,只針對醫生群體未免失之片面,“以藥養醫”依然存在的大背景下,藥價虛高這口鍋不能只讓醫生背。
收受回扣的醫生確實存在,但不是所有的醫生都收回扣也是事實,倘若因此否定了整個醫生群體,打擊醫生整體的社會形象,讓“你買藥的錢近半成了他們(指醫生)的回扣”這樣觀念逼近大眾,不僅不利于解決問題,更讓那些救民眾生命于危難卻拿著微薄收入的醫生們寒心。
問題的根本,在于“以藥養醫”沉疴難治,積重難返;解決的根本,在于杜絕“以藥養醫”。歸根結底,以權威媒體曝光的形式監督不良醫生行為,旨在呼吁和引導社會直面問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破除復雜的利益鏈條是關鍵所在。
在醫患關系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有效的解決之前,藥品回扣事件,不可避免地會消解患者對醫生和醫院的信任。輿論熱議和包括患者、醫生在內的各方群情激憤,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事實與真相、公平與正義。
每一個醫生都想當好醫生,而每一個患者都想找好醫生。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必須正視醫生的勞動價值,尊重醫生的專業水平、醫德水平等自身核心價值,讓好醫生獲得有尊嚴的收入,讓醫德高尚具有強烈職業榮譽感的醫生接受患者的生命委托,在醫改政策中體現社會正義。
醫改是一道世界性難題。而檢驗醫改是否有效的方法就是看民眾是不是有更多的獲得感。解決看病難、看病貴,讓患者有獲得感;破除以藥養醫,擁有陽光體面的收入,讓醫生有獲得感,二者缺一不可。
在改革上動刀子,從制度上下手,花大力氣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建設健康中國,需要所有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