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面對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大量人口流動以及技術創新中的不確定性等,我們的城市面臨著比以往更多、更復雜、影響更大的威脅,圍繞應急的管理體系已經不能完全適應城市管理的需求,‘城市風險管理’已成為今后我國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為此,我們要把亡羊補牢轉化成未雨綢繆、防微杜漸,要更多地用科學方法注重于事前的‘防’,一套完善的體系用于事中的‘控’,以及最大減輕損失的事后的‘救’上。”在11月17日同濟大學主辦的首屆城市風險管理國際論壇上,上海市政協常委、人囗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孫建平的這一席話語,引起與會專家學者的強烈共鳴。
本次論壇主題為“公共安全視角下的城市風險管理”,來自國內外相關領域三百余名專家學者與會,重點圍繞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兩大行業熱點話題,分享、學習中外城市風險管理經驗和先進技術,研討城市風險管理新思路、新技術,旨在為行業及風險管理專業人士提供高效交流的平臺,為政府管理部門提供城市風險管理思路,從而促進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和諧穩定發展。
國家安監總局副局長孫華山、上海市副市長陳寅、國家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副司長章林偉、國家交通運輸部安全與質量監督管理司副司長徐春、同濟大學校長鐘志華出席論壇并致辭。
應邀作主題演講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教授丁烈云,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長、教授陸鍵,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教授費爾南多·洛佩茲,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顧越,英國Willis資本科學及政策部CEO、國際保險社團執行委員羅恩·道格拉斯勛爵,內容分別涉及數字建造與工程安全、交通基礎設施運營安全風險管理、建筑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IDI)保險、保險行業對城市風險管理的作用,以及為未來安全和財富進行風險管理和彈性城市建設,從不同視角對“公共安全視角下的城市風險管理”作了多側面的闡釋。
與會專家學者表示,城市風險管理已成為城市交通、城市建筑、城市規劃、環境工程等多個學科進行交叉研究的發展方向,社會需求急迫。建議進一步創新城市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市場與金融保險的作用,讓政府、行業和保險業合作形成一個鏈式的風險管理。目前軌道交通運營已分別與氣象局、保險業攜手合作,開始風險管理的探索實踐,通過論壇將推動形成三方合作,使風險管理機制更加完善。此外,當前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在各領域內的應用,為以風險識別、風險分析、風險應對為核心的城市風險管理提供了技術支撐。
當天,作為國內外首個聚焦城市風險管理的研究院,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揭牌成立。研究院將依托同濟大學豐厚的學術和管理資源,聚焦城市發展的難點、熱點、痛點,開展與城市發展、城市管理、風險管控等相關領域的前沿研究,探索新的理論、探尋新的方法,培養掌握城市風險管理理論、方法和技術的復合創新型研究人才,并通過舉辦國際論壇,為政府、業界、科研院所提供高端交流平臺,促進學術成果的發表與轉化,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解決事關城市風險的重大任務和挑戰提供創新思路、技術支撐和解決方案。
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采用理事會管理下的院長負責制,孫建平擔任研究院院長。研究院下設理論研究中心、項目推進中心、對外交流中心、情報分析中心(雜志社)和管理部門。研究院理事單位包括國內著名企業集團、保險公司和相關行業協會、學會等。聘請城市建設、城市交通、城市規劃、土木工程、環境工程、風險分析等方面的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由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等院系的知名教授組成高水平研究團隊,并與中國工程院、西班牙馬德里理工大學、Brokerslink、Metropolis Risk Management Consultants等國內外專業機構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
此次論壇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等若干國內著名企業集團聯合主辦,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和上海環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承辦。當天,由孫建平主編的《交通安全風險管理與保險》《建設工程質量安全風險管理》兩新書發布。
孫建平:公共安全視角下的城市風險管理
上海市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建設委員會主任、同濟大學城市風險管理研究院院長
我國城市化速度快、人口密度高,城市發展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城市管理面臨著自身所特有的問題。我們所面對的城市風險已不僅僅是簡單的生產安全事故,而是當代城市中層出不窮的傳統和非傳統公共安全問題,城市發展呼喚風險管理。城市風險管理需要政府部門來統一規劃、引導支持,但所有的工作并不僅僅是政府部門的事情,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業內專家學者和監管部門已開始探索在工程建設、市政設施運營維護、交通運輸領域,運用保險機制進行風險管理。城市其他行業也都一樣,管理方、保險機構、企業及個人共同參與城市的管理,這就是機制的創新。
丁烈云:數字建造與工程安全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建造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載體、平臺和強大引擎,但相比于制造業,建筑業在新技術利用效能方面相對滯后。存在有粗放式、碎片化的生產方式導致效率低下,由于信息損失導致的浪費占到工程造價的3—5%,專業碎片化:功能缺失/沖突、過程碎片化信息丟失、設計者與建造者分離、建材生產者與產品工程師分離等問題。
因此,中國需要符合國情的數字建造創新技術體系。在信息化背景下,數字建造是建設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數字建造不僅實現工程的實體價值,而且實現工程數字資源的增值;工程安全控制,應充分利用工程的數字資源,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陸鍵:交通基礎設施運營安全風險管理
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長
2014年,我國道路交通事故共196812 起,死亡人數58523人;鐵路發生較大事故共6起(件),死亡人數1232人;運輸船舶水上事故260件,死亡失蹤人數247人。
交通基礎設施運營安全風險具有不確定性、兩重性、未來性、事件性、目標性等基本特征。隱患往往是可能造成某種不良后果的源頭,而事故將會傷害到人員、環境、財產或其他方面。風險管理作為一種全新的管理方式,應該融入到交通管理的方方面面,應貫穿交通管理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實施綜合化、系統化、平臺化、智能化。
費爾南多·洛佩茲
IDI保險:城市設計保障的基礎
西班牙馬德里大學教授
經驗表明,人為過失和疏忽是建筑發生結構性事故的主要原因。實際建筑發生結構性事故的幾率取決于工程采取的評估方法和風險管理手段。作為防止事故的一種措施,我們基于信度研究的方法來評估風險并修正技術規范,但這種措施只能預防1/4的結構性事故,剩下的3/4的事故都是由于人的因素造成的。
為什么需要建筑潛在缺陷保險?因為一項新的建筑工程項目是重要的長期的財務負擔;一旦工程出現問題將可能帶來嚴重后果,有可能嚴重影響相關法人的聲譽和財政;所有的建筑工程項目都存在風險,風險轉移十分必要。當前,以訂立建筑保險來規避金融風險及法律訴訟已成為世界趨勢。
顧越:保險行業對城市風險管理的作用
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城市風險的組成非常復雜,包括有自然氣候風險、自然氣候風險、意外及人為風險、健康和環境類風險、質量安全和責任風險。例如汶川大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傷亡最慘重的一次。汶川地震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元人民幣。
災害發生后需快速處理和做好善后。因此,對政府財政資金壓力、救災能力、補償額度、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的壓力都是巨大的。實踐證明,保險是城市風險轉移的重要手段,但我國的保險覆蓋率低于國際平均水平,我國應把機制體制創新、風險管理與政府職能緊密結合。
羅恩·道格拉斯
城市發展:為未來安全風險和財富進行
風險管理和彈性城市建設
英國韋萊資本科學及政策部CEO、國際保險社團(IIS)執行委員
保險在風險管理和彈性建設中有至關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越來越多的公有、私有及混合所有制機構在傳統和新興保險機制、風險共擔和轉移等方面都有了創新,保險在降低風險的過程中擔當了主要角色,比如建筑類法規和規劃中強制要求火災風險的內容。
城市風險管理應整合進財務評估、投資及經濟決策、政策制定及監管實行。如果沒有在市場、法律及財務中運用4M法則,即方式(Methods),標準(Metrics),模型(Models)和市場(Markets),那對于我們今后幾十年如何達到應有的適應能力來保護生產生活以及資產將帶來困難。
林 鳴:城市工程建設風險管控
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隧道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
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恰似超級工程皇冠上的一顆“明珠”,技術復雜性、施工難度、施工風險都極具挑戰性。建設者需要在軟弱地基上建成世界上最長、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并在水深十余米、軟土層厚達幾十米的海中建造兩個離岸人工島,實現海中橋隧轉換銜接。筑島所需的鋼圓筒直徑22米,截面幾乎和籃球場一樣大,最高達50多米,差不多是18層樓的高度,單體重約550噸,體量和一架A380空中客車相當。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在“深水深槽沉管安裝”’“深埋沉管結構設計”在基礎沉降、沉管的水密性都達到了世界最好水平,得益于全面推進“風險管理”。
張柱庭:交通運輸行業安全與安全生產責任的界定
交通運輸部管理干部學院教授、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專家
交通運輸部專家、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
總體思路:明責(明確職責及履職標準):是盡職免責、盡職減責的基礎;定責(確定責任主體):是盡職免責、盡職減責的關鍵;履責(履行職責):實行閉環管理并留痕,是盡職免責、盡職減責的核心;追責(失職追責):是盡職免責、盡職減責的保障。
陳振林:城市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及應對思考
上海市氣象局局長
根據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統計,氣象災害占自然災害總數的60%。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少數國家之一,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2000多億。
在“十三五”期間,通過推進“上海智慧氣象”建設,將達到以下目標:氣象公共服務對影響城市安全運行的氣象災害及各種衍生災害的風險管理形成有力支撐,氣象預警信息實現靶向性發布和全市廣覆蓋。氣象與不同行業如航運、航空、環保、旅游、衛生等領域形成深度融合對接。移動互聯和智能識別等技術得到深入應用,基本滿足市民和專業用戶個性化的服務需求。
施欣:船舶溢油:港口城市運行中的風險與挑戰
上海海事大學副校長
我國應確立海事部門作為溢油溢油防治事務管理主體的地位,綜合集成環保、海洋、漁業、能源、水域、港口、航道、海事等各類管理職能,實施一體化管理,尤其是負責重大溢油事故的協調處理。
在油污損害賠償方面建議將基金相關法律問題納入船舶油污損害賠償的司法解釋,在修改《海商法》時,增加“船舶油污損害賠償”一章制定專門的《船舶油污損害賠償法》。
李軍:特大城市應急避難場所規劃設計與研究
華東都市建筑設計研究總院首席建筑師
日本的避難場所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上面提到的公園、綠化帶及高筑平臺等室外避難場;另一種是學校、體育館等室內避難場所。我們看到,在日本的應急避難建筑比例構成中,學校、體育館等文教設施所占比例最大,達到61%。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擁有很多的學校資源,可以借鑒和利用。應急避難建筑更多的用來對抗風災,依據本市災害防御措施,在臺風預警發布后,用于接納受災居民緊急疏散,臨時或較長時間避難及生活,確保避難居民安全。
王成寶:城市內澇風險及保險業對策
上海環亞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加速,城市受自然災害的影響程度越發嚴重,沿海地區及一些基礎建設較為薄弱的城市更是受風、暴、潮、洪等極端天氣影響巨大,城市內澇現象嚴峻。2015年8月,國家防辦在召開的新聞通氣會上介紹,2015已有154個城市因暴雨洪水發生內澇災害,受災人口255萬,直接經濟損失高達81億元。
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相關部門對其管轄的排水設施維護不當造成第三方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的,應負有民事經濟賠償責任,通過責任保險的應用能較大程度轉嫁職能部門的責任風險,及時化解民事責任糾紛。
周紅波:城市大型建筑安全運營風險耦合評估與控制探討
上海建科工程咨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
截至2014年底,我國既有建筑面積已超過500億平方米,其中城市建筑面積約200億平方米。2015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6.1%。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物在運營過程中累積了諸多安全隱患:建筑材料老化、結構性能劣化、抗災防災能力降低、城市建筑物附屬設施隱患多(包括幕墻墜落、面磚脫落、外保溫脫落等)等,設計不合理和施工質量差等導致的先天安全性不足等。
陸林軍:我國超大型城市交通運營的風險挑戰及風險管理
上海交通大學交通研究中心主任
我國快速的城市化進程,造就了這么多超大型城市(城區人口大于1000萬):北京、上海、重慶、廣州、深圳、天津,城市人口的急驟增長,但有限的道路基礎設施,給交通運營管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由于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人員素質等方面原因,人們對風險的理解還存在模糊意識,一些先進的合規理念還沒有得到深入貫徹,積極參與風險管理工作的主動性不高。主要問題包括:能用于風險管理的資源有限,缺乏相關的專業風險管理人才;風險管理的實質性功能尚不具備,獨立于其他檢查的合規風險檢查機制尚未建立;風險管理技術的認識和應用尚在起步階段;風險管理和其他部門尚未形成資源信息共享、溝通合作、協同配合的機制。
朱德米:城市社會風險與制度脆弱性:建設彈性的社會治理體系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幾乎當下所有的重大群體性事件都是從小規模的信訪、上訪或網絡輿情開始的。在風險生成機制階段,政府與特定人群之間的溝通幾乎都是失敗的。特定人群的預期與政府行為的現實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差距過大引發了風險。
在全球反建制派,反精英主義的浪潮推動下,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迫切需要社會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的風險溝通能力,實現彈性治理。彈性社會治理體系主要包括:(1)包容性決策過程;(2)社會穩定風險評估;(3)實質性的公眾參與;(4)回應性強的風險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