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話題】
隨著旅游經濟的升溫,近年來,我國眾多城市將打造“國際旅游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的目標之一,除北京、深圳等一線城市及桂林、黃山等旅游資源相對豐富的城市外,許多“次級城市”也提出了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的目標。這些城市是否具備“國際旅游城市”的必須條件,又應遵循怎樣的路徑發展?《城市化》雜志特邀浙江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葉樂安發表評論。
葉樂安:浙江省旅游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訪問學者
次級城市是區域經濟中圍繞中心城市發展的城市,是各個省市核心城市之外的城市,相較于核心城市,次級城市的發展存在眾多弱點。然而,次級城市同樣有自我發展的訴求,尤其是那些具有豐富自然景觀、歷史人文資源的城市,更希望通過“旅游搭橋,經貿唱戲”的方式分享經濟全球化的盛宴。同時,在旅游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及新增長點的今天,旅游國際化更成為許多次級城市發展的重要選擇。在這一背景之下,很多次級城市開始著手打造“國際旅游城市”,這些城市的旅游總收入特別是旅游外匯收入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亦正在逐步提高,與國際化旅游接軌的基礎設施、人才隊伍等的建設也在穩步推進。
然而,與核心城市相比,次級城市在打造國際旅游城市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缺陷:一是雖然不少次級城市已有一個或多個世界級旅游項目,但總體知名度偏低;二是次級城市的旅游營銷背景、營銷手段明顯弱于核心城市;三是次級城市的人才資源相對匱乏,人力資源的弱勢使達成“國際旅游城市”的目標更加曲折,同時這也說明人才的培養是打造旅游國際化不可或缺的條件;四是次級城市的基礎設施相對不足,他們在對內對外交通等的接待能力上有著明顯的缺陷。對于打造國際旅游城市這一目標而言,次級城市顯然有很長的路要走。而與成為國際旅游城市相比,旅游國際化則是相對容易達到的目標。
針對次級城市的旅游國際化,需主要考慮兩大內容,一是旅游城市的概念,二是國際化的概念。首先,旅游國際化不僅要關注入境游客量與客源地的構成,也要考量出境游客及其旅游目的地狀況;其次是要區分國際旅游城市與城市旅游國際化,國際旅游城市需要達到國際級的旅游資源品質、60%以上的境外旅游接待人數、50%的旅游外匯收入、國際機場及國外主要客源地的航班、國際范圍的目的地推介活動、國際先進的旅游理念、旅游服務設施達到國際標準、地域文化傳統的保護及傳承等八大標準。旅游國際化則是階段性的、動態變化的概念,是逐步發展,將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等旅游要素以旅游行業的國際慣例為參照,進行標準化改造,以達到軟件與硬件提升的過程。因此,對于具有國際級旅游資源的次級城市而言,在向“國際旅游城市”邁進的道路上,不妨將旅游國際化列為暫定目標,而即使是為達到旅游國際化,也需要逐步、分階段地彌補不足,不能奢望快速達成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