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開始提問吧!”——馬丁·沃爾夫的口氣不容置疑,他似乎從一開始就想主導這一小時的采訪。
沃爾夫被稱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經濟專欄作家”,他目前是英國《金融時報》副總編、首席經濟評論員。在泰晤士河邊的《金融時報》總部,我們在一間空蕩蕩的會議室里采訪了這位矮個子的70歲老人。
許多人知道沃爾夫是因為他在金融危機期間的思考與分析,以及他在《金融時報》上定期發表的有分量的專欄文章。沃爾夫解剖世界上最新的財經話題,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當選,從新興經濟體發展前景到經濟全球化趨勢,記者出身的沃爾夫寫文章總是以問題為導向,然后借著數據與圖表陳述自己的看法。
采訪期間,我始終能感受到沃爾夫的氣場與強勢,有時我的問題還沒問完,他就開始發表自己的看法:
——英國公投脫歐與特朗普當選是世界金融危機的“后遺癥”;
——西方發達國家已無力推動全球化;
——英國經濟將在脫歐后變得更糟;
——脫歐將讓英國失去“歐洲橋梁”的地位;
——英國的脫歐動蕩期可能長達20年;
……
他對所有問題的回答層次分明,幾乎都用“第一、第二、第三”開頭。沃爾夫和《金融時報》始終支持貿易自由化,沃爾夫本人是堅定的留歐派,他曾在脫歐公投前連續發表專欄文章,闡述脫歐將對英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
我問他,脫歐會給英國經濟帶來不確定性嗎?
“可以肯定的是,脫歐帶來的直接影響將讓英國經濟前景變得更糟,唯一不確定的是‘將有多糟’。”他說,“不確定是在‘壞’和‘災難性的’之間怎么選。”
去采訪沃爾夫的那天,正趕上英國的“黑色星期五”。
今年的“黑色星期五”是英國公決脫歐后第一個“黑色星期五”,這一天也被當作觀察英國脫歐后消費信心的窗口。
這個消費季,英國的百貨大樓似乎特別火爆。一方面是脫歐公投后英鎊兌美元貶值,不少外國人在倫敦大牌云集的牛津街、攝政街上血拼,另一方面,進口成本增加導致英國物價上漲的預期加重,英國人也希望在漲價前囤些貨。
看著大腕對脫歐的公投結果如此痛心疾首,我也更為英國經濟捏了把汗。直到幾天后,在采訪“金磚之父”、高盛前首席經濟學家吉姆·奧尼爾時,我把沃爾夫的擔憂告訴他,奧尼爾卻一笑了之。
“你要知道,馬丁對什么事情都比較悲觀。”他半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