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主席劉士余近日提出“用來路不當的錢從事杠桿并購,行為上從門口的陌生人變成野蠻人,最后變成行業的強盜”,疾風驟雨盡顯雷霆之威,甚至說出“當你挑戰刑法的時候,等待你的將是開啟的牢獄大門”。話是實話,卻透露出證監會在監管過程中對許多資本行為的無奈。
結合時間點,劉主席無非是將萬能險與昔日美國杠桿收購中的垃圾債券掛鉤,也將被判十年監禁、賠款和罰金11億美元的“垃圾債券大王”米爾肯與現今中國A股上呼風喚雨的某某系大佬掛鉤,加上“私募一哥”徐翔涉嫌操縱證券市場、內幕交易罪一案公開開庭審理,此舉明顯是在敲山震虎。不過,初衷甚好,結果卻未必佳。
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類似萬能險的垃圾債券伴生于美國70年代末到80年代的第四次并購浪潮——杠桿并購,其時也與當前中國的經濟環境驚人相似。
第四次并購浪潮以惡意并購為主,“小魚吃大魚”時有發生,好像門外到處都是野蠻人。惡意并購的“惡意”是指不顧目標公司的意愿而采取非協商購買的手段,對于廣大股東來說,往往可拿到高出20%至40%的股票溢價,也就談不上惡意,也發展了目標企業反并購戰術,如焦土政策、毒丸計劃、綠色郵件和雙層資本化等。杠桿并購所主導的第四次并購浪潮也并非都是消極的,依然有其積極的一面。
第四次并購浪潮歷時整個80年代,在1985年達到了最高峰,到1989年全球發生了7700起并購,并購價值達到550億美元,有效地發展了中小企業,促成了許多行業的重組和集中,其中完成并購的資金90%來自借入;經營不良的大型聯合企業成為主要的并購對象,在被并購后往往進行資產剝離和分拆;也促進了大型公司主動減肥以避免被并購,形成了“主業回歸”的經營環境。杠桿并購增強了銀行業的進取意識,制服了當時的經濟滯漲,并奠定了90年代后美國的經濟大繁榮和股票大牛市。
當今全球經濟下滑,中國經濟結構也處于經濟新常態L型轉變之中,實體企業各種稅收較高,且價值被低估,人民幣超發、游資充分并多數在虛體經濟空轉,而保險企業萬能險產品年化結算利率普遍在5%以上,部分甚至高達7%,因此,保險企業使用高結算利率萬能險在二級市場舉牌水到渠成,杠桿并購數量加劇也成為必然。目前入市的險資主要包括恒大系、寶能系、安邦系、生命系、陽光保險系、國華人壽系和華夏人壽系。
此輪野蠻人主要瞄準了品牌實體企業,而且都處在估值被低估且公司治理結構不盡完善的階段,股權分散度大,品牌度高,因此成為目標公司也并不冤枉。事物都有兩面性,企業選擇上市,既可以借助資本市場的價格信號,迅速匯集大量需求資金,又可以有效引導各種生產要素、經濟資源進行優化配置,從而成為龍頭企業;但是企業選擇上市,也必然成為資本市場競相追逐的標的物,因此也應該盡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效狙擊惡意收購。
對于監管機構,更應該做的是未雨綢繆,或者是亡羊補牢,但必須運用法律、法規乃至規則進行系統性規范,逐步建立制度并持續完善,讓“野蠻人”無法長成“行業強盜”。僅靠喊話或臨時政策往往會矯枉過正,更會產生負面效應,讓投資人不敢投資,讓委托方不能委托,反而不利于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