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果寧:果寧法師,字戒凈,禮從上圣下輝大和尚學(xué)佛,在廈門南普陀寺剃度出家,于上學(xué)下誠大和尚處受比丘大戒。現(xiàn)任廈門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普緣蓮社住持,上海交通大學(xué)、廈門大學(xué)兼職教授。
鳥窠憚師,唐代杭州人,九歲出家,二十一歲于荊州果愿寺受戒,后至京師謁徑山道欽彈師,契悟心要。
南歸后,見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盤屈如蓋,便棲息于其上。因此,世人便稱其為“鳥窠禪師”。
唐朝元和年間,詩人白居易出任杭州太守。聽聞鳥窠禪師名聲,便去拜會。
到了秦望山,白居易見鳥窠禪師果然盤坐于古松之上,便問:“師父,您坐在上面不危險嗎?”
烏窠禪師看了看白居易:“太守,您身處的險境恐怕比我更甚?!?br />
白居易不明此理:自己站在地上,四平八穩(wěn),怎么會比一個坐在樹枝上的人更危險呢?
鳥窠禪師搖搖頭,提醒白居易:“官場陰險,仕途陰險,這比坐在樹上的危險更甚?!卑拙右仔蕾p鳥窠禪師的智慧,于是便向他請教佛法。烏窠禪師說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p>
白居易不解:“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三歲孩童也明白的兩句話,何以能當(dāng)作佛法呢?
聞聽此言,鳥窠禪師微微一笑:“三歲童兒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p>
向善去惡,這是三歲孩子都懂的話。可是,就是這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即使八十歲的老人也未必能做到。
南方增長天王,可為我們增出無窮智慧。
那么,這智慧由何而起呢?
佛教講究“戒定慧”三學(xué),所謂戒,即為自律,便是要求我們遵守一定的規(guī)章制度。有所為,有所不為,也正是佛教所稱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所謂家有家規(guī),國有國法,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規(guī)章制度,積極地去奉獻,做該為社會做的事,該為他人做的事,這便是戒。我們遵守了戒,便生出定,我們可以有定力把持自己,不受外物誘惑和制約,做出不該做的事情。如果每個人都能戒掉不可為,有足夠的定力,那么犯罪、墮落的事情也就不會頻頻發(fā)生。所謂因果,正因為我們的人生是由自己所造,那么不斷修持自己,有了定力,外不著相,內(nèi)不動心,自然就會有人生智慧從中升起。
鳥窠禪師所說的明了之言,希望我們都可以把持自己,遵守并做到。
因為所謂智慧,就在遵守與把持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