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和靶場,本是水火不容,豈能成為鄰居?是有關部門“亂點鴛鴦譜”,是城市規劃“拉郎配”,才使小區與靶場為鄰。
據報道,南京一女市民和丈夫推著嬰兒車在小區散步,突然被一顆流彈擊中受傷。江寧開發區派出所警官證實,流彈是從南京某大學人武學院露天靶場脫靶飛出來的。記者從小區物業處了解到,翠屏國際城等小區已多次發生“流彈惹禍”。
一位女市民被流彈擊中,看似意外,實則是人禍。高校的訓練靶場,與居民小區,實在不該成為鄰居。且不說靶場密集的槍聲,給居民帶來的噪音污染,隔三差五飛向小區的流彈,更是對居民的人身安全構成了巨大威脅。試想,讓居民長年累月地生活在“槍林彈雨”中,生命安全往何處安放?幸福感從何而來?高校建射擊靶場,固然重要,但是,居民生活的安寧更重要。
然而,不該相鄰的靶場和小區,是如何成為鄰居的?厘清這個問題,遠比追問是先有雞蛋還是先有小雞簡單得多。據靶場負責人介紹,小區流彈傷人事件頻發,肯定是當年規劃建設有疏漏,如建設地點設在靶場流彈射程內。對此,江寧區規劃局規劃科負責人表示,當年規劃在將軍大道兩側建住宅時,他們并不知道翠屏山上有靶場。可見,是先有了靶場,才后有了小區;小區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主動與靶場為鄰。
問題是,與靶場為鄰,并非是小區居民的意愿,他們是“被鄰居”。是有關部門“亂點鴛鴦譜”,是城市規劃“拉郎配”,才使小區與靶場為鄰。殊不知,小區與靶場,本是水火不容,豈能成為鄰居?從小處講,表明這個規劃設計不切合實際,缺少人本情懷;從大處講,暴露出了有關部門盲目決策,置群眾利益于不顧,漠視小區居民的生存權和安寧權。
換言之,高校靶場流彈,擊中城市規劃軟肋。隨著城市的飛速發展,土地和空間的利用率不斷提高,建筑和人群密度進一步增加,各種元素難免會“摩肩接踵”。然而,城市管理部門和規劃設計者不能馬大哈,犯下低級失誤。如果城市規劃真是把民眾利益放在首位,不是鉆到了錢眼里,小區又豈會在“槍林彈雨”中戰栗。
如今出現流彈傷人事件,豈能是規劃部門輕飄飄一句“不知道”,就能卸責?規劃失誤需要有人承擔責任,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既然“與靶場為鄰”成了既成事實,為何長期沒有補救措施。一些基層部門、單位對居民生命安全的漠視與麻木,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