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是全球歷史文化名城面臨的共同挑戰。近日,在古城南京舉辦的第七屆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上,來自俄羅斯、韓國、印尼等14個國家的22位市長和市長代表與各界專家學者會聚一堂,共話文化傳承與城市遺產保護。
過去30年里,我國城市化率以平均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上升,每年有1200多萬人口涌入城市。龐大的人口數量加上勢頭強勁的商業化浪潮,是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不得不面對的“硬疙瘩”。
“我們對城市遺產的保護意識存在很大差距,特別是有些城市用文物保護代替文化保護。”國務院參事仇保興表示,許多古城將單純的物質遺產的保護理解成文化保護,出現了許多不倫不類的城市布局,對城市文化遺址造成破壞。例如,有些地方在古寺周邊搞開發,竟讓千年古剎與高樓大廈“交相輝映”,還有些地方在古鎮大搞商業開發,讓好好的古鎮失去了文化意味。“不能把城市中的文化遺產看成是孤立的單元,而要通盤考慮。”
“歷史文化名城應該從保護‘城市遺產’向保護‘遺產城市’轉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建議,“傳統上城市的文化遺產保護僅限于幾個文化遺址,但這種點狀保護遠遠不夠。”單霽翔強調,保護城市文化遺產要下好全城“一盤棋”,不僅要重視“點”的保護,還要注重文化線路與城市整體格局的保護。
可喜的是,通過歷屆名城會的討論,一些城市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并著手解決。如南京,就在城市文化遺產的成片保護與活態保護上下足了功夫。近兩年來,南京以城市規劃協調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陸續公布了15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并為516處重點保護文物劃定“保護范圍”與“建設地帶”兩條紅線,禁止在文保單位周邊搞與文物保護無關的建設,并規定附近建筑物的體量與風貌,“由點到面”地保護文化遺產。按照這個標準,南京老城區的40%全部被納入保護范圍。
南京市市長繆瑞林說:“城市遺產的保護重在追求文化傳承與城市建設的良性互動,老城區、老建筑不是負擔,而是亟待開發的人文空間。我們制定法規嚴控老城區建筑盲目‘長高’,力求彰顯南京的古都風貌,做到有貌、有形、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