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2021/国产一级内谢a级高清毛片/九九热亚洲精品综合视频 - 俺去俺去啦最新官网在线

以傳播城市化專業知識為己任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中國沙漠最大淡水湖未來10年或干涸 跨省求水3年
時間:2016-10-26 09:56: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求了3年,被預測未來十年或將干涸的“中國最大的沙漠淡水湖”紅堿淖,終于在10月19日等來上游內蒙古自治區的水庫開閘“跨省補水”了——100萬立方米,這意味著,湖的水位將上漲3厘米,而它年均下降速度則是30~60厘米。

  這個毛烏素沙漠邊緣的湖泊地處內蒙古、陜西交界,近八成面積在陜西。多年以來,陜西擲重金將該湖打造為知名景區,它是全世界最大的遺鷗繁殖地與棲息地,面對干涸警報,陜西歸咎于內蒙古在上游的打壩截流。內蒙古對此否認并回擊陜西獨占旅游資源。相互指責之間,紅堿淖面積近20年已縮水近半。

  兩省區像極了一對相愛相殺的情侶,利益始終是其分分合合的關鍵。曾經,他們攜手捕魚,待魚群銳減,陜西率先在旅游業發力,內蒙古幾乎出局。當陜西察覺上游被修建水庫、希望重啟合作的時候,內蒙古一度不置可否;而此后雙方會商,內蒙古開閘放水,陜西又覺“3年得水3厘米”僅是“杯水車薪”,內蒙古卻堅稱已“力度很大”。

  沿湖村落的生存方式也隨著這場拉鋸戰而顛覆。由于幾近無魚可捕,一大批漁民下船上岸、另謀出路,有的甚至十多年前就買了駱駝,改做牧民。

  “不放到國家層面沒法解決。”兩省區受訪人士均表示,在這水資源緊張的沙漠邊緣,上下游矛盾不除,干涸困局難破。

  資源共享的漁業時代

  老張現年61歲,是原陜西紅堿淖國營漁場工人。上世紀70年代他入行的時候,紅堿淖生機勃勃,水沃魚肥,好手捕到六七十斤的大魚根本不算什么,甚至夜晚偷漁的村民把車開到湖邊,“一拉網也能順個二三十斤”。

  鼎盛時期,漁場共五六十名村民一起勞作,另有三四十人活躍在魚苗養殖場。漁業發展幾乎象征著紅堿淖的興起。該湖有“神湖”之稱,上世紀30年代僅1.3平方公里,歷經農田排水、嚴重水災之后,60年代陡增至67平方公里,70年代也基本穩定在“60大關”。這在西北風沙區中實屬難得。

  從今天的行政區劃上看,陜西占據著該湖大約80%的水面、90%的湖岸,其余屬內蒙古。若把湖大致看做三角形,則湖西北一邊緊鄰內蒙古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東部、南部均為陜西榆林神木縣地界。

  前述漁場原場長楊鳳鳴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1958年,兩個河北人發現了紅堿淖的漁業價值,他們辦了手續,分別在陜西、內蒙古兩側建起漁場,陜西的漁場隸屬榆林八大農場之一的馬蓮河農場,“起初比較簡陋,就是搭著帳篷,捕魚,晾干后拉走賣錢”。

  多年過去了,兩省區交界的村民因捕魚屢有沖突,甚至打架拆房。上級獲知此事,要求坐下協商。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兩個漁場都逐漸做大了。”楊鳳鳴說,同一湖泊捕魚難分彼此,于是,兩個漁場每年開一次協調會,確定各自出多少船只、漁網、魚苗以及分成比例等等。最好的時候,紅堿淖上漁船達100多條,年產量100多萬斤。

  內蒙古紅堿淖漁場的捕撈隊老隊員也記得,他們“夏天拉網、冬天掛網”,年產量一度不錯。

  然而,日子慢慢開始難熬了。多名受訪村民回憶,魚群數量在90年代之后大不如前,退伍返鄉、重操舊業的老張也感到“沒什么魚可捕”了。楊鳳鳴則表示,彼時,他的漁場年產量已銳減為二三十萬斤。

  湖面此后也明顯減少。陜西的魚苗養殖場工人發現,從70年代遺留的湖畔處朝北散步,大約花40分鐘才能到如今的湖邊,“差不多3公里”。附近前廟壕村一名村民說,他小時候在臨湖草地放羊,三四十年后,草地一連數里取代了湖泊。

  村民那時并不知道,根據陜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的監測,1997年,紅堿淖面積尚有57平方公里,到了2015年僅剩31.51,縮水44.7%。對于以“堿”著稱的紅堿淖,湖面下降,堿度驟升,魚類生存越發艱難。

  氣候干旱恐怕并非湖泊縮水的唯一因素。有科研團隊發現,雖然數十年來紅堿淖地區總體呈變暖趨勢,但分析多年數據發現,湖泊面積變化與氣溫、降水、蒸發量有一定相關性,但相關性不顯著。

  90年代初,陜西省領導到紅堿淖視察,楊鳳鳴借機訴苦,“省領導拍了拍我的肩膀說,搞旅游吧,要支持可以找他”。

  “一頭獨大”的旅游公司

  “旅游主要是對面陜西在搞。”在紅堿淖內蒙古一側的村民印象中,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陜西的旅游業發力了:湖泊東岸建起了水上樂園、三星級賓館,卡丁車、沙地摩托被運入北岸,西岸與南岸開始別具草原及沿海風情,而伴隨游客的尖叫,噴水船、滑翔機日益在湖面、半空中頻繁穿梭。

  布局完成之時,村民發現陜西的漁場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注冊資本550萬元的旅游公司。

  內蒙古紅堿淖漁場一名老職工回憶,相較陜西,他們沒拿到投資,也不收門票,“寶貝”只有幾艘快艇,“人多的時候放個3艘,少的話一兩艘,只是為了補貼漁場,沒全心搞旅游”。基礎設施則“蜷縮”在西北岸的一小段——這是國務院2001年調整行政區劃時劃入的,此前曾有爭議。其余90%的湖岸全是陜西旅游公司的天下。

  內蒙古的漁場逐漸出局,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看到,漁場大院門柱已有瓷磚脫落,牌匾文字開始模糊,院內幾排平房緊閉,邊上還在圈養土雞。

  “砸錢”3億元的陜西則一路領跑,神木縣旅游局副局長、紅堿淖風景名勝區管理辦公室主任黨亞波介紹,紅堿淖目前是國家4A級景區、陜西省十大風景名勝區,“年營業額高峰時達1700多萬元”。

  合作因漁業蕭條而一去不返了。湖內,兩個省區的快艇不能在彼此碼頭靠岸;而湖外,陜西1996年主導修建的環湖公路,至今仍有7公里交界地帶因遭到反對而擱淺。村民間也互有摩擦。

  此后,兩省區趕上了煤業發展突飛猛進的時光。上世紀80年代,神木探明了世界性特大煤田,一名學者更是發現,若放眼含所有河流在內的紅堿淖流域,“95%以上的地下都蘊藏煤礦”“每平方公里儲量達2000萬噸以上”。對于各占1500平方公里流域面積一半的陜西、內蒙古來說,工礦企業均“磨刀霍霍”。

  盡管都是“靠水吃水”,但在楊鳳鳴看來,投入巨資并獨占鰲頭的陜西,顯然比內蒙古更有保護紅堿淖的動力,“畢竟我們有100多名員工,對方只有二三十人”。他開始驅車巡湖,發現哪家企業搞破壞,就馬上向政府舉報、找媒體曝光。企業關停一處,綠化隨之緊跟覆蓋,楊鳳鳴稱,對峙緊張的時候,“有人揚言出錢買我的人頭”。

  后來,內蒙古關閉了一部分工廠,退耕還林、退耕還草也陸續在紅堿淖流域展開。

  陜西只關了極少數企業,包括一家老堿廠,因為沿湖早不允許建工業項目。“我和廠長是好朋友,但為這事吵過架。我問,你也是搞化工的,建在這兒有沒有污染?他答,有,但企業要生存。”楊鳳鳴提高了聲音,“我說,不管生存不生存,你不能污染我的水!”

  上游截流,下游質疑

  紅堿淖周邊各方角逐的時候,往北80公里,鄂爾多斯也正醞釀一場變革。2004年起,該市在幾乎一片荒漠中規劃著可容納100萬人生活的新區——康巴什,并將市府駐地遷入。外媒曾稱其為“鬼城”,但當地官員寄予厚望,“人遲早會來”。

  新區及周邊靠什么供水?札薩克河進入了決策者視線。2005年年底,該河中下游建了水庫,總庫容5000萬立方米。4年之后,緊鄰新區的阿勒騰席熱鎮也需擴充水源,附近的蟒蓋兔河則修起了蓄水池。

  這兩條河流觸動了神木縣敏感的神經。該縣多名官員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紅堿淖是一個封閉的洼地,無河流流出,只有7條季節性河流匯入,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札薩克河、蟒蓋兔河,而另有3條十多年前早已干枯。然而,打壩截流之后,兩條河流下游在衛星遙感圖中的面積越來越小,如今幾乎無法找到。

  今年10月中旬,記者在札薩克水庫看到,大壩以北大致為方形蓄水區域,一片湛藍,大壩以南幾乎全是草地樹木,一片枯黃。南邊的壩底無水流過,只有一處大約4米高、3米寬的泄水洞,閘門緊閉,洞前通道遺留著雨后積水,部分已被曬干。

  該河下游的內蒙古烏蘭陶勒蓋村多名村民對記者說,打壩之前,札薩克河在有的河段豐水期可寬百米以上,水可沒過成年男子胸部;而截流之后,水庫沒有向下游放水,這處河段在雨水豐潤的時候寬20米左右,水深大多到腳踝,不再超過膝蓋。有的河段還長起了樹木,或被種了草。

  “打壩之后,紅堿淖面積縮小速度加快了。”陜西省農業遙感信息中心一名工程師此前曾公開表示。該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00~2006年,紅堿淖面積下降了5.9平方公里,約損失12.4%;2006~2012年則減少8.1平方公里,約減少19.7%。

  情況此后還在惡化。由于湖泊縮水,湖的PH值飆升至9.8,湖心島由13個銳減至兩個,遺鷗的繁殖與棲息地越來越小。17種淡水魚也相繼絕跡,多名餐廳老板稱2007年后就難買到捕撈的魚,內蒙古紅堿淖漁場員工也說,他們在2007年前后就停止了捕撈。

  但鄂爾多斯官員認為,截流10年對紅堿淖并無決定性影響。該市水務局副局長江原曾對央廣網解釋,該市2000年以后進行了生態移民,恢復當地植被,雨水下滲能力特別強,地下水可以對紅堿淖實現側向的優勢補給。同時,近年氣候干旱,各地表徑流自然會減少。

  在神木縣官員的賬本中,兩河顯然是見效最快的破局鑰匙。黨亞波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紅堿淖現約32平方公里,年蒸發量約2000mm,降雨量大約400mm,即使多算一些,那么湖泊一年仍有4800萬立方米需從河流、地下水等渠道補給,才能保證不繼續縮水。

  然而,周邊地下水已呈下降趨勢。陜西省水工程勘察規劃研究院數據顯示,地下水水位在1995~2000年之間降幅最大,年均減少16cm。河流因而也更受重視。

  “這兩條河流在上游的年徑流量,加起來就有1500萬立方米。”神木縣水務局副局長孫硯遜說,兩河入湖處缺乏水文資料,但他們2006年以來每年都派人到大壩上游測算。在陜西官員看來,陜西入湖的七卜素河年徑流量已有300萬~600萬立方米,若兩河大壩能放水,4800萬立方米的“任務”會減輕不少。

  啟動會商3年后換來3厘米水位

  在伊金霍洛旗官員看來,他們絕非紅堿淖的破壞者。公開資料顯示,該旗重視紅堿淖流域生態建設,實行了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等制度,嚴格管理和保護地下水,并嚴格控制土地開發和擴灌。在該旗2014年成功申報的成吉思汗國家森林公園中,紅堿淖流域的內蒙古范圍也被納入了保護區域。

  不過,在蟒蓋兔河上修建蓄水池的2009年,陜西坐不住了。紅堿淖景區當年協辦了一次國際研討會,該湖縮水成為重要議題。楊鳳鳴稱,他邀請了40多家媒體,國家有關部門、國際組織也與會討論。不少專家建議內蒙古開閘放水,到最后,內蒙古一個處長說,“這需要兩省區協調,我個人也很痛心。”

  越來越多學者此后注意到了這個課題,打壩之外的其他人為因素也獲重視。內蒙古大學一支科研團隊負責人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該團隊研究鄂爾多斯高原的湖泊30多年。他們獲取了內蒙古、陜西的紅堿淖流域2006年6月、2011年6月兩期TM遙感影像。土地利用分類后發現,5年間,水體面積減少了10.77平方公里,而農田、居民地分別增加了705.6平方公里、538.19平方公里。

  劇增的農田和居民地增加了用水,也減少了入湖水量。中國工程院2003年一項調研結果顯示,兩省區2000年在紅堿淖流域的總灌溉凈耗水約500萬立方米,而1990年僅40萬立方米。一些生態林1995年也耗水400萬立方米。對此,內蒙古、陜西多年前均已開始進行節水灌溉改造,并嘗試生態移民。

  黨亞波說,湖周邊礦產開采也威脅湖泊,最嚴重的是內蒙古馬泰壕煤礦,距紅堿淖直線距離不足4公里,開采后可能破壞含水層,甚至導致湖底滲漏。該礦附近村民告訴記者,該礦建成多年了,但開采一段時間后已被要求停產。

  “地下水是紅堿淖的供給水源,按常理,含水層和湖泊有聯系,但具體數據還沒掌握。”西安科技大學測繪科技與技術學院講師岳輝告訴記者,他們正進行量化研究,以獲得更多論據。

  盡管兩省區對縮水原因并未完全取得共識,但治理問題終于擺上議程。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強協調,做了諸多調查,兩省區則在2013年舉行了紅堿淖濕地保護省際合作會商第一次會議,兩年后,他們決定在《紅堿淖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批復之前,每年通過札薩克水庫補水100萬~150萬立方米。批復之后每年再視氣候、蓄水情況另行商定。

  “為了放水,我們做了一年的準備,沿河每個地方都去看過。”伊金霍洛旗水務局一名官員透露,2015年鄂爾多斯正式決定放水100萬立方米,他們進行了大量清障、測量工作。內蒙古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放水原本擬在今年10月18日下午,但下游臨時有賽馬場反饋放水可能會淹沒跑道,便改定次日。

  孫硯遜稱“補水”為“歷史性的時刻”,但等了3年,100萬立方米僅能使紅堿淖水位上升3厘米,他又感嘆是“杯水車薪”。

  官員坦言“起因還是利益”

  10月19日是札薩克水庫放水的日子。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現場看到,上午10點多,鄂爾多斯、榆林的水務等部門負責人來到札薩克水庫,停產許久的馬泰壕煤礦也派負責人參會。與會人士透露,此次“補水”擬由該礦向水庫付費。

  鄂爾多斯還帶來了測量水文數據的技術人員。“放水要‘簽字畫押’,講證據的。”神木縣多名官員說,雙方此前對100萬立方米的算法也有爭議:內蒙古堅持,這個量從水庫放水時測算,而陜西認為“起碼得以入湖數據為準”,因為水流沿河8公里或將消耗大半,湖面可能連3厘米都上漲不了。

  內蒙古方案最終勝出。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開閘的流量起初是每秒0.1~0.2立方米,視河道情況逐漸增加到每秒2~3立方米,12天左右全部放完。伊金霍洛旗官員則對擔心放水影響自家林地的村民解釋:“放的水很小。而且下游紅堿淖快干了,要顧全大局。”

  “其實力度已經很大。”內蒙古一名深諳札薩克水庫情況的人士告訴記者,該水庫蓄水量常年不及1100萬立方米的死水位,而低于死水位將造成水庫效率降低、損耗加劇。今年雨水豐潤,水庫也只蓄水1000萬立方米,“100萬立方米已是以往半年的供水量”。

  江原早前接受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采訪時也稱,該水庫多年平均蓄水450萬立方米,由于水位未達到泄水洞水面以上,放水得靠泵抽,而鄂爾多斯年均取水60萬立方米。不過,鄂爾多斯官員在10月19日的會議現場表示未經該市宣傳部同意不接受采訪,當晚,記者向該市宣傳部有關負責人短信表達了采訪請求,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陜西也試圖“重歸舊好”。一名官員向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透露,神木縣2015年曾找過伊金霍洛旗,商量共同組建一個合資公司,由于已投數億的陜西資產較多,內蒙古可再出些現金作為共同資產,雙方各派經營管理人員,最后按1∶5的占湖面積分成,“神木也愿讓到三七開,實在不行四六也行,有的縣領導覺得吃虧,但也認為是個解決的辦法”。

  談了兩次之后,事情再無下文。內蒙古紅堿淖漁場老職工告訴記者,他們還未聞此事,但感覺不太可能實現,因為紅堿淖問題本來就存在爭議,若無上級出面,合作難以成功。

  事實上,爭取國家層面保護的努力已在升級。2015年,陜西申請設立紅堿淖為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目前正接受評估。黨亞波說,今年,紅堿淖地區的降水是二三十年以來最大的,湖面垂直上漲了1.75米,但明年就不一定了,他希望盡快告別“看天臉色”的局面。

  “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你告狀,我掐水,起因還是利益,原來沒開發的時候雙方都相安無事。”黨亞波坦言,要想緩解矛盾,應該通過國家層面協調,將兩省區的紅堿淖流域作為一個整體來保護,哪怕是兩省區誰也不要管了、改由國家林業局管理,否則,“雙方還是會為這塊地爭吵,誰也不會放棄”。

  (記者 盧義杰 實習生姚曉嵐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新聞
友情鏈接:  國務院 住建部 自然資源部 發改委 衛健委 交通運輸部 科技部 環保部 工信部 農業農村部
國家開發銀行 中國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 中國建設銀行 招商銀行 興業銀行 新華社 中新社 搜狐焦點網 新浪樂居 搜房
中國風景園林網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人民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城市化網版權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