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重慶沙坪壩烈士墓轉盤旁的一家小面館里圍滿了人。大家不是來吃面的,而是圍著一位婆婆看,還問這問那……吸引大家注意的,是老人腳上的一條鐵鏈。當民警帶著婆婆來到附近的金星花園小區時,小區保安認出了老人。“真的不是虐待老人……”張婆婆的兒媳許女士說,目前家里的條件也請不起保姆。把老人送敬老院,如果老人還是要到處走,可能會更麻煩。(10月17日《重慶晨報》)
人們對80多歲的張婆婆被鐵鏈拴腳表示關注和驚訝,是因為這種做法與我們尊老敬老的傳統習慣相去甚遠。人人都有老的時候,將心比心,鐵鏈拴腳不僅拴掉了老人的自由,也拴掉了子女對老人尊重。但就個案看,似乎又不能指責老人的兒女。如今,每個人都壓力山大。腳栓鐵鏈,反映了社會在應對老年社會確有許多做不到、不完善的地方,這是老年社會的難題。
張婆婆來自農村。農村老人進城,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對城市環境有新鮮感,也有陌生感。對城市的新鮮感,使他們愿意走出家門,探索城里。這與農村人的生活習慣十分相似。對城市的陌生感,又讓他們忘了回家的路。其尷尬,恐怕在城市老人身上也時常發生。
兒女在老人腳上拴一條鐵鏈,看上去不近人情,可任何一個缺乏經濟實力的子女恐怕也沒有更好的辦法。請不起保姆,住不起養老院,老人成了家庭的一大負擔。如果按虐待老人論罪,讓老人的子女承擔刑事責任,他們會有委屈甚至冤枉。他們是愛老人的,如果想遺棄老人,就不會在老人腳上拴鐵鏈;如果是虐待老人,他們可以想出更糟糕的做法。生活所迫,沒有時間陪伴老人,是做子女的難。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養老以居家為基礎,家庭成員應當尊重、關心和照料老年人。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不過,張婆婆的子女不是不贍養老人,只是沒有時間陪伴老人,如何破老人走失這個解,是老年社會里的最大困惑。
2016年10月9日,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聯合今日頭條在民政部發布了《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每年全國走失老人約有50萬人,平均每天就約有1370名老人走失;從年齡上看,65歲以上老人容易走失,比例達到80%以上;迷路、精神疾病和老年癡呆是老人走失的重要原因。這表明,老人走失是家庭的問題,也是社會現狀。
關愛老人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沒有老人或有老人但沒有走失經歷的家庭,體會不到其中的辛苦。建立和完善“老有所養”的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為他們安度晚年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當然,家庭成員在關愛老人方面更要做實實在在的事情,擔負起贍養人的義務。時間再緊,工作再累,也要有一定的時間陪老人聊天或逛街,只給老人生活經濟保障,不能讓老人獲得精神上慰籍,不能算是稱職的子女。對老人的關愛,社會和家庭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