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網訊 在不少老人看來,飲食清淡是遠離“三高”等慢性病的法寶,長期以來,他們恪守“吃素能長壽”的信條,甚至從不碰葷腥。而城市化委員會健康城市專委會專家顧問、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研究員付萍指出,老人飲食并非越清淡越好,尤其是對高齡老人而言,過于清淡反倒容易導致營養不良,給身體埋下諸多隱患。
付萍表示,對于65歲以下的中老年人來說,有意識地控制飲食,改掉過咸、過油、過甜、大魚大肉等不良飲食習慣,保持清淡口味,的確有助于慢性病的預防,但凡事要講究“度”,如果完全不吃肉,過分依賴素食,烹飪過程中不敢放油,進食量又小,時間一長,身體肯定吃不消。特別是75歲以后,老人的各項身體機能本來就在逐年衰減,牙周炎、牙齒松動或脫落、咀嚼吞咽能力下降、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減退等因素都會妨礙營養的攝入,再加上慢阻肺、腫瘤等消耗性疾病的影響,很容易出現進行性體重下降等營養不良的問題。這種情況下,非但不應再堅持過于清淡的飲食,還應當鼓勵進食,及時進行營養補充。
付萍說,根據國內外常用的微型營養評定簡表(MNA-SF),可以從六個方面進行營養不良的初步篩查。一是近三個月內,體重是否有明顯的非自主性下降,也就是不因主動減肥造成的體重減少。建議老人像定期量血壓一樣,及時觀察體重變化,最好是清晨空腹狀態下,穿盡可能少的衣服,上完廁所后測量。如果下降超過3公斤,就應當引起重視。二是BMI指數,即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一旦低于19就意味著有風險。對于老人來說,體重明顯下降后很難再補上去,所以要把安全線放得比年輕人略高一些,許多研究表明,保持微胖狀態更有利于老人的身體健康。三是進食狀況,看老人近三個月內是否有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咀嚼吞咽困難等情況,進食量比平時少三分之一以上的話,也要考慮營養不良;四是活動能力,如步速是否有明顯下降;五是近三個月內是否有應激或急性疾病;六是有沒有癡呆或抑郁等精神疾病。除此之外,對于臥床老人還可以測量小腿圍,低于31厘米的話,也有一定風險。同時,如果踝關節、腿部甚至全身出現非功能性水腫,高度懷疑營養不良。
付萍認為,飲食對老人健康的重要性必須得到重視,再貴的保健品也不能替代一日三餐,而合理搭配、確保食物多樣性則是關鍵之所在。她表示,通俗來講,要遵循“十個拳頭”原則,也就是最好做到每天吃不超過一個拳頭大小的肉類,包括魚、禽、蛋、肉;兩個拳頭大小的谷類,包括米面、粗糧、雜豆和薯類;兩個拳頭大小的豆制品和奶制品;不少于五個拳頭大小的蔬菜和水果。有的老人覺得每天出去買菜太麻煩,恨不得一根蘿卜或萵筍就吃上兩三天,膳食結構過于單一。其實,可以一次性買來多種蔬菜,切成小塊,用沸水快速焯一下,撈出來晾干,放進冰箱里速凍起來,每次做飯時每樣取出一些,再加上點肉搭配著炒,這樣既不損失什么營養,又能保證食材豐富、膳食均衡。
付萍強調,對于那些高齡獨居的老人來說,做到這些或許也有困難,那就需要大力發展社會化供餐,等到《餐飲業老年營養餐技術要求》正式實施以后,鼓勵更多企業為老人提供符合標準的老年營養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