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停車難在北京等一些大城市已經成為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其中最突出的問題是沒地方停。為緩解和解決停車找不到地方問題,近日,住建部與國土資源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城市停車場規劃建設及用地政策的通知》,對停車用地等做出規范。(9月19日《法制日報》)
汽車作為一種耐用消費品,已經逐漸從精英消費向大眾消費過渡。中國已經逐漸進入汽車社會,停車難題逐漸凸顯。一方面,在一些公共空間,“無處停車”成為一種尷尬的現實;另一方面,在一些商品房小區,購買車位和租用停車位成本不斷攀升,“停不起車”的無奈和艱辛,讓不少老百姓承受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損失。
去年八月,廣東省住宅小區和商業配套停車場的停放保管服務收費正式放開。新政實施一月后,部分小區停車場費用“水漲船高”,停車難題再引關注和爭議。當市場需求與供給之間出現巨大的斷裂與脫節,“停車難”“停車貴”就難以得到根本的扭轉。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富商巨賈并不會被停車難題所困擾,被停車難題傷透腦筋的大都是工薪階層。停車難題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停車難題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甚至影響著公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成為一個民生問題。
停車難題作為近年來不斷凸顯的熱點,既觸動著社會的痛點,也暴露出存在已久的難點。盡管市場具有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和自我凈化能力,停車難題卻不能完全交給市場——市場這一“無形的手”,不可避免會陷入“野蠻生長”的境地;如果將停車難題完全交給市場,不僅“停車難”“停車貴”難以得到有效治理,老百姓還會為商家的“坐地起價”買單。
任何共同問題的解決,政府、市場和社會都各有千秋,單純依靠某一方面或者忽略某一方面通常都是不可取的。通過“制度補血”的方式對停車用地做出規范,有助于從源頭上解決停車難題。有章可循、有據可依,會為停車用地提供更多“源頭活水”——新建商品房和商業配套中對停車位進行前瞻性的規劃設計,在公共空間預留停車用地;只有多一些未雨綢繆,才會避免“無處停車”的頻繁上演。
在共享經濟方興未艾的當下,社會力量也可以在破解停車難題上發揮作用。一方面,通過互聯網軟件,一些業主可以將暫時閑置的車位出租出去,既可以提升自己的收益,也可以為他人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激勵企事業單位將空閑停車位利用起來,通過科學的管理辦法提高停車位的使用效率,只有改變供求關系,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政府、市場和社會合作共治的良性互動機制,“停車難”、“停車貴”才能得到根本解決。